原標題:山東七市“同城化”促省會經濟圈發展
“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承東啟西,是山東經濟文化建設的脊梁。”山東省宏觀經濟學專家集體發出共鳴。據了解,這個由“1+6”個城市形成的經濟圈,承東啟西,地位重要,其實力強弱不僅關乎該省經濟發展大局,而且可輻射、帶動西部發展。
12月7日,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首次黨政聯席會議在濟南召開,旨在推進經濟圈內7個地市融合發展,在規劃區域內資源開發、產業融合、市場開拓、環境治理、交通布局等重大事項,實現規劃一體化。
推動圈內7個城市實現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明年上半年實現濟南萊蕪之間按市話收費,取消長途費、漫游費;年底前確定濟聊城際鐵路與軌道交通R1線共線運營方案,研究“飛地招商”機制,規劃“大濟南都市區”……記者注意到,“經濟圈內”7市已制定出交通體系、產業協作、旅游融合、生態保護等八項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的推動時間表,這些近期建設重點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標志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規劃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推動產業協作配套
主要建立產業協作機制。強化7市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建立“飛地招商”成本共擔、收益共享機制和產業轉移利益調節機制。打造區域產業鏈,根據各市資源稟賦、基礎條件和產業發展優勢,以交通裝備、機械裝備、輸變電設備、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食品醫藥、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產業為重點,以企業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為核心,大力推進產業協作融合和戰略轉移,增強經濟群產業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省會經濟、人才、教育、科技資源優勢,在濟南規劃建設經濟圈總部經濟聚集區,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引導經濟圈內總部企業集聚發展,推動不符合省會發展定位的企業向更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圈內其他城市轉移。
推動旅游業融合發展
記者在現場獲悉,圈內七市按照“資源共享、品牌共樹、市場共推、營銷互動”理念,對圈內旅游資源整合發展進行研究,發揮省會城市群旅游聯盟平臺作用,淡化行政邊界,強化協作配合,打造整體旅游品牌。
山東省旅游局副局長于鳳貴介紹,目前已成立省會城市群旅游聯盟,共同簽署了城市群經濟圈旅游合作的《濟南宣言》。將聯合推進圈內7市旅游“一卡通”,推行區域各市市民旅游同等待遇。以濟南為區域旅游中心,整合泰山景區、天下第一泉景區、以及聊城江北水城景區、淄博歷史文化旅游新城、萊蕪房干生態旅游區等旅游資源,打包推出一系列精品化旅游線路,積極打造經濟圈旅游整體形象、同時,借助城際軌道交通一體化,推進旅游資源配置同城化。要求明年圈內各設區市建成3-5處咨詢服務中心,構建全方位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濟南西客站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爭取2014年建成運營,實現航空、高鐵、城市公交、旅游大巴、出租車之間的無縫接駁。
組建產業聯盟 推動物流業一體化發展
聯席會要求盡快組建經濟圈物流業發展聯盟,實現經濟圈內7市物流業市場、資源、資本、標準對接,優化企業間資源配置,壯大產業整體實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建立經濟圈物流業發展協調工作機制,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局限,大力推動物流業深度融合發展。為優化產業布局當前,提請省直相關部門牽頭,共同組織編制經濟圈物流業發展規劃,規劃建設運輸通道,統一規劃設立經濟圈大型物流場站、物流基地和物流節點布局,構建交通互通、信息互聯、項目互補的大物流發展格局。
充分發揮省會交通、信息、航空、綜合保稅區以及特色物流優勢,做大做強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裝備制造、社會化第三方物流,特別是物流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交換平臺等信息平臺體系,實現圈內各地市物流軟硬件系統的互聯互通。
推動區域環境同治
聯席會指出,建立信息交流通報制度,全面對接各方跨界流域污染管理制度、措施,建立環境空氣污染防治聯合機制和跨界各斷面水質自動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及時通報空氣質量和異常水質監測情況,實行統一的預警機制。建立環境應急信息共享制度,實現跨界重點環境風險單位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設立環境應急聯絡員,實現環境應急監測、應急專家庫、應急物資庫、應急處置措施和信息的共享。
據了解,為強化環境同治,山東省環保廳組織濟南、淄博、德州和泰安等市指定燃煤鍋爐“煤改氣”方案,下達7市大氣污染治理項目,拿出2億元重點支持濟南智力大氣污染。同時,在泰安和萊蕪兩市開展大汶河流域上下游協議生態補償試點。并在萊蕪市率先試點,實施了二氧化碳和化學需氧量排污交易辦法,初步建立了排污權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