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設工程“干涸了民心”驗收卻評為優秀
“強基礎、惠民眾、管長遠的民生工程”,是國家對中央財政小農水補助專項資金項目的基本定位。記者在商河縣也看到“小農水建設到哪里,基礎設施配套到哪里,群眾增產增收到哪里”、“建設小農水,發展大水利”等宣傳標語。
商河縣水務局公開的材料說,2010年小農水項目的實施,使鄭路項目區實現“灌溉革命”,徹底解決了灌溉難;項目區農民年增收1000多萬元,畝均增收250多元。
資料顯示,2011年8月,山東省財政廳、水利廳對商河小農水重點縣2010年項目進行了考評驗收,結論是“所有工程運行良好,均達到設計要求”,確定該縣為優秀等次,予以通報表揚,并對該縣2011年小農水項目加大資金補助力度。山東省水利廳官網的消息則稱,商河小農水重點縣建設任務為三年,前兩年的項目共爭取省級以上資金6000余萬元。
而鄭路項目區農民說,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小農水竟成“豆腐渣”,不管縣里怎么往自己臉上貼金,都變不成“香餑餑”,大片高產田仍然“望天收”。村民說,今年夏天玉米拔節孕穗期遇“卡脖子”大旱 , 徒 駭河 渠 水 幾 乎 被抽干,要是沒有后期的及時雨,今年玉米肯定減產。
記者在鄭路項目區采訪的幾乎每個農戶家中,都能找到還沾著泥巴的水泵和盤繞成卷的水管。由于小農水用不了,近幾年村民仍主要從徒駭河渠道抽水澆地,有的地塊需架設幾百米長的水管才能澆上。旱情重時村民不得不在河渠邊晝夜守候,澆一次地有時要等三四天。抽河水澆地是婦女、老人干不了的重活,一遇干旱,不少外出務工的男性勞力再遠也得往家趕。
當地村民說:當初建設時,一些農戶主動提出放棄小農水占地青苗補償,還義務參與工程建設;工程隊撤離時,一些村民還歡送致謝;“留下遍地廢井廢管,就是個擺設,干涸的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