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餉”的之所以“吃”得開,是因為權力與資本各取所需,喪失底線,搞起了“合作共贏”。
□本報評論員 邵顯亭
同節日期間全民吐槽的景區門票價格一樣,“吃空餉”的話題也被裹進了輿論漩渦。近日,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公務用車、“吃空餉”的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截至9月25日,全國共清理清退“吃空餉”人數為162629人(本報昨日報道)。“空餉”種類五花八門,“曠工餉”、“病假餉”、“冒名餉”、“掛名餉”、“多頭餉”等,縣一級成為“吃空餉”現象的多發地。
公眾關注的,想來不僅是多少人“吃”,還有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了一張張“饞嘴”——就是在哪里“吃”的問題!俺钥震A”歷史上原指從軍隊中冒領“餉銀”的行為,現在居然從政府部門到企業都出現此類問題,可見蔓延之惡劣,治理之艱巨!缎戮﹫蟆9月27日曾披露,在長達6年多的時間里,國有控股企業廣汽集團安排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之子吃空餉、收股份,未到崗掛名領取薪金就有121.306萬元。另外,記者盤點近年來落馬官員的犯罪事實,發現安排妻子、子女、兄弟乃至情婦向國企“塞人”的不在少數。
看來,“吃空餉”的之所以“吃”得開,是因為個人或為其提供方便的人“會鉆營”、“會打洞”,甚至從機關事業單位一直“鉆”到國有企業,權力與資本各取所需,喪失底線,搞起了“合作共贏”——干部通過權力尋租獲得利益,企業傍上大樹借權生財,雙方“銅臭”味相投,一起干起了慷國家之慨中飽私囊的勾當。
國有企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深化改革的征途上,其需要繼續創造財富惠于國民,更需要去除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各種毛病,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中央已經決定,在改革中,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這是方向也是責任,國企要在“鳳凰涅盤中浴火重生”,不能抱殘守缺、不思改革,更不能與權力勾肩搭背、追逐不當之利,應該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做大做強自我的同時,通過“自我排毒“,最終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權力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不能成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國企是國家和公眾的企業,不能淪為權力的附庸和提款機。兩者應該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所以,治理“吃空餉”,不能只盯著機關,要把它和企業尤其是國企的勾連一起納入治理的范圍。在簡政放權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杜絕國企與權力勾肩搭背的灰色空間,充分體現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的改革大原則,讓權力更好地用于公共服務,讓國企更好地體現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才是順民心、走正道。
說到底,只有解決了權力手太多和手太長的問題,讓企業把精力更多地投向創新和市場,而不是用來琢攀附和迎合,“吃空餉”的“嘴”才有望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