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2003年起,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山東省水環境質量連續11年明顯改善。特別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順利通水以來,經嚴密跟蹤監測,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標志著全社會普遍關注的東線水污染問題已基本攻克。
成績的背后,是科學的策略、巨大的投入和不懈的堅持。8月4日至8月13日,大眾網記者跟隨“山東水環境治理和飲用水安全”采訪團,走訪臨沂、棗莊、濟寧、泰安等地,見證山東為治水做出的努力。
山東水環境治理和飲用水安全系列報道③
提高標準治污 棗莊實行全國最嚴污水排放標準
大眾網濟南8月13日訊(記者 于瀟瀟)COD小于等于25毫克每升,氨氮小于等于1毫克每升,這是棗莊對河流斷面上游7座污水處理廠的排放要求。作為淮河流域的重要匯水區,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第一站,棗莊3次提高工業企業廢水排放標準,督促150家工業點源實施污水深度處理,推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格的棗莊標準。
睡蓮、“噴泉”、小池塘,還有蜻蜓在飛舞……遠遠看去,棗莊市薛城區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口就像公園景觀池。工作人員在出水口處舀起一缸水,記者看到,缸中水質十分清透。
薛城區污水處理廠主要服務薛城區和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服務26萬人口,項目是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南水北調東線重點污染控制單元項目之一。“由于污水處理廠排放口距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沿線較近,實施分段加嚴的排放標準風險很大。我們索性把出水標準直接提高到COD≤25mg/L、氨氮≤1 mg/L。”棗莊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大眾網記者。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不只是薛城區污水處理廠,針對大部分城鎮污水處理廠距離河流斷面較近的實際,按照斷面達標優先原則,棗莊市倒逼位于河流斷面上游的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在確保一級A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排放標準,嚴格執行COD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棗莊標準”。
除加嚴標準外,棗莊還狠抓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記者了解到,“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7.3億元,新建、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6座,新增城市污水管網172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5%。目前,全市日回用再生水14萬噸,用于景觀補水、城市綠化和環衛保潔,有效涵養了城市水源。再生水已經成為棗莊“第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