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精心制作電話短信詐騙流程圖。
齊魯網7月13日訊 (記者 李瑞平)如何防范電信詐騙?濟南市公安局的民警精心梳理出十六類八十余種電信詐騙常見類型、典型案例和防范建議,還非常細心地制作了詐騙過程的流程圖,幫助廣大市民識破騙術,有效應對。
民警將詐騙分為電話、短信詐騙和網絡詐騙兩大類,其中電話短信詐騙分為九個類型。
1、涉案類詐騙
騙子冒充“公、檢、法、社保、醫保”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來電任意顯示功能,以涉嫌“洗錢、電話欠費、包裹涉毒、醫保卡信息泄露或醫保卡大量購買藥物涉嫌套現”等理由,謊稱因辦案需要,要求事主將錢款轉到騙子提供的所謂“安全賬戶”。
典型案例:
2012年12月15日上午10時許,王女士在家中突然接到電話,一名自稱是蘇州市公安局民警的男子,以極其嚴肅的口吻,稱王女士在蘇州涉嫌醫保詐騙、販賣假身份證,并涉及一起洗錢案件。
一番恐嚇后,該男子又熱情地幫她聯系上了自稱是蘇州檢察院的“王檢察官”。“王檢察官”對王女士說,檢察院將對其資產進行審查驗證,要其馬上將所有資金轉入“檢方”的安全賬戶內,方可避免損失。
此時,王女士已完全落入犯罪嫌疑人精心布置的圈套中,于當天通過電話銀行,分4次將錢匯入騙子指定的所謂“安全賬戶”,共被騙取人民幣196萬元。
防范建議:
遇到此類情況,當事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應及時與家人、親友商量。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社保、醫保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履行公務,在向公民詢問情況時,應持相關法律手續當面詢問當事人并制作相關筆錄,絕不會通過電話詢問。
目前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均未以“國家安全賬戶”為名義設立銀行賬戶。所以,當有人自稱是上述機關工作人員打電話告知你涉嫌某種犯罪,并要求你將存款轉存到所謂的“安全賬戶”以進行核實、保全資金的,都是詐騙行為,切勿上當。
2、退稅類詐騙
騙子冒充有關機關工作人員打電話或發短信聯系事主,謊稱根據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事主可享受購房、購車退稅,并留下所謂“服務電話”,以交納手續費、保證金等名義,誘導其到ATM機進行假退稅真轉賬的操作。
典型案例:
2012年11月30日,劉先生接到陌生來電,一女子自稱車管所工作人員,說劉先生剛買了一輛車,價格多少、牌照多少、哪種型號,并告知劉先生,以前車輛購置稅是10%,國家為促進消費,最近剛把購置稅降為5%,現在要將多收的5%購置稅退給他。
當劉先生按照對方的要求,操作完最后一步時,他得到的卻是轉賬成功的提示。原來,自己卡內的9000元存款已經進入了對方賬戶。
防范建議:
拒絕退稅誘惑。稅務部門退稅時,會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進行公告,而不會以電話方式通知。當接到此類電話時,即可認定是詐騙行為。
3、救急類詐騙
騙子冒充當事人同學或親屬的領導、朋友等,打電話、發短信聯系當事人,以“在外地發生車禍需花錢救人”、“嫖娼被抓需繳納罰款”、“子女在外遭綁架需交錢贖人”等為名,通過銀行轉賬方式騙取錢財。
防范建議:
當接到子女、親屬被綁架、突發疾病、遭遇車禍等電話時,當事人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被對方營造的緊張氣氛所迷惑,應及時核實,或通過公安、醫院等部門了解對方所說情況的真實性。即使一時無法確認,也不要貿然向對方匯款,防止上當受騙。
4、“教育退費”類詐騙
這種詐騙一般在開學后實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多發于7-10月。騙子通過撥打電話,冒充教育、財政或勞動部門的工作人員,打著“發放扶貧助學金”、“返還義務教育費”、“學校補助款”等幌子,以將助學金、教育費轉至受害人銀行卡為名,誘騙被害人到銀行ATM機上按其指令操作,以此詐騙被害人銀行卡內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