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7月1日訊(記者 尹海洋)今天上午,省政協十一屆八次常委會在濟南召開。本次常委會將審議《關于重視和加強城鎮化進程中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建議案》。記者在會場獲悉,我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1個、名村5個,眾多文化資源在城鎮化建設中被打造成城市名片;此外,我省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省級555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經進入立法程序。在今后城鎮化中如何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方面,有委員建議,應當科學規劃先行,“活化”文物建筑,加大政策扶持。
大眾網濟南7月1日訊(記者 尹海洋)今天上午,省政協十一屆八次常委會在濟南召開。本次常委會將審議《關于重視和加強城鎮化進程中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建議案》。記者在會場獲悉,我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1個、名村5個,眾多文化資源在城鎮化建設中被打造成城市名片;此外,我省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省級555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經進入立法程序。在今后城鎮化中如何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方面,有委員建議,應當科學規劃先行,“活化”文物建筑,加大政策扶持。 現狀:山東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在會上介紹了我省城鎮化進程中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情況。他說,目前我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2個、名村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26個、名村30個。此外,山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3項,省級非遺項目555項。 徐向紅說,山東淮水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青島、濟南、聊城、菏澤、濰坊、棗莊、日照等地也有多個遺址公園被打造為城市名片,為文化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依托。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日漸嚴峻。徐向紅說,《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已于2010年12月正式頒布實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已經進入立法程序,今年被列為我省地方立法計劃二類項目。 保護:有效搶救100多個瀕危非遺項目 圍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以來,我省對180余處遺存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維修保護;通過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優秀文化模式的創新嘗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經幾年努力,泰安皮影戲、莘城鎮溫莊火獅子、黑陶燒制技藝等100多個瀕危非遺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一些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得到挖掘和恢復。目前,我省有國家級傳承人60名,省級傳承人324名,市級傳承人1571名,縣級傳承人4012名。全省每年大約有2300萬人次直接參與非遺相關的文化傳承活動。 徐向紅介紹說,目前我省共有以非遺項目為依托的企業和經營業戶38780多個,年營業收入189多億元,利稅29.56億元。 建議:保留城市歷史年輪 “活化”文物建筑 “但目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還有些不足。”徐向紅直言,目前一些地方過于強調GDP,在城鄉建設中搞大拆大建,致使有的歷史風貌、文化特色受破壞;有的地方不注意保護特色文化,建筑物貪大求洋、單調雷同;有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盲目的產業性開發,導致面目全非,支離破碎、“近20年來,全省有1600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徐向紅說。 對于這種現象,有政協委員建議,城鎮化規劃方案要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剛性要求”,對有文化價值的建筑物要有計劃地保護,保留城市的歷史年輪。并要嚴格執行規劃,確保繪畫的權威性。 此外,政協委員還建議,要重視人文傳承,以文化效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活化”文物建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現狀:山東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在會上介紹了我省城鎮化進程中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情況。他說,目前我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2個、名村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名鎮26個、名村30個。此外,山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3項,省級非遺項目555項。
徐向紅說,山東淮水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青島、濟南、聊城、菏澤、濰坊、棗莊、日照等地也有多個遺址公園被打造為城市名片,為文化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依托。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日漸嚴峻。徐向紅說,《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已于2010年12月正式頒布實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已經進入立法程序,今年被列為我省地方立法計劃二類項目。
保護:有效搶救100多個瀕危非遺項目
圍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以來,我省對180余處遺存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維修保護;通過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優秀文化模式的創新嘗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經幾年努力,泰安皮影戲、莘城鎮溫莊火獅子、黑陶燒制技藝等100多個瀕危非遺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一些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得到挖掘和恢復。目前,我省有國家級傳承人60名,省級傳承人324名,市級傳承人1571名,縣級傳承人4012名。全省每年大約有2300萬人次直接參與非遺相關的文化傳承活動。
徐向紅介紹說,目前我省共有以非遺項目為依托的企業和經營業戶38780多個,年營業收入189多億元,利稅29.56億元。
建議:保留城市歷史年輪 “活化”文物建筑
“但目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還有些不足。”徐向紅直言,目前一些地方過于強調GDP,在城鄉建設中搞大拆大建,致使有的歷史風貌、文化特色受破壞;有的地方不注意保護特色文化,建筑物貪大求洋、單調雷同;有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盲目的產業性開發,導致面目全非,支離破碎、“近20年來,全省有1600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徐向紅說。
對于這種現象,有政協委員建議,城鎮化規劃方案要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剛性要求”,對有文化價值的建筑物要有計劃地保護,保留城市的歷史年輪。并要嚴格執行規劃,確保繪畫的權威性。
此外,政協委員還建議,要重視人文傳承,以文化效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活化”文物建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更多熱點請上新浪新聞APP訂閱山東新聞 齊魯事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