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齊魯網6月23日訊(肥城臺記者 楊姍姍)肥城市孫伯鎮西北群山中,有一座石頭村莊--五埠村,歷史上曾有一村分二州(東平州、泰安州)的說法。據泰安縣志記載,五埠村建于洪武十四年,傳說明朝大將趙豪曾在此剿匪。村子依山而建、高矮錯落有致,仍然保持著幾百年前的古代民居,深巷、大院、高屋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風格。
從肥城市孫伯鎮向西北行約8公里,穿過一道山坡,就能看到群山環抱中用石頭建成的五埠村。從村中心路向北,農家院子的院墻、房子都是石頭建成。村子北部倚靠山坡而建,越往上地勢越高,當地人從北部山坡采來石頭,在山腳下借山勢建成房子居住。
據泰安縣志記載,肥城市五埠村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傳說明朝大將趙豪曾在此剿匪,后被賊陷,死于此地,并留下了舍姑峪、藏姑洞、殺姑頂及趙豪墓等遺跡。
五埠村的石頭房子雖經幾百年滄桑,多數仍完整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與北方傳統房屋灰瓦覆頂不同的是,五埠村里的房子房頂用四五厘米厚的石板搭成。
據了解,五埠村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居民858人,400多處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間留下來的老房子,現仍有六十多處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院子整體不是很大,走進房子先看到的是高近五米的正房,坐北朝南,木門緊鎖,左側有一方形窗子。正房下半部分是隨地勢挖空的部分,一人多高,用來貯存糧食存放雜物,被當地人稱為"地屋子"。正房房門兩側,有"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石刻楹聯,上邊雕有修飾花紋。正房右側,是用石頭建的柴房,門口堆滿了柴草,院子西側擺著已經拆開的石磨。后來有了電磨,費時費力的石磨逐漸被人"拋棄",磨盤也被拆解。
五埠村北、東、南三面環山,山海拔都不高,最高的約300米,村名也是根據周圍的山頭取的。村里有段有名的石條路,鋪路的石條都是用不規則的方形組成,形似家里用的簸箕,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石簸箕"。石路從南向北,一直通到山上,曾經是村里的主要道路,也是通往其他地方的交通要道。
歷史上,五埠村曾有一村分二州的說法,"石簸箕"路就是兩個州的分界線。村子位于泰安州和東平州的交界處,路西側屬于東平州,東側為泰安州的地界,村民被分到兩個州,卻同屬于五埠村。
據了解,1939年5月,著名的陸房戰役在距離五埠村不遠的陸房鄉打響。日偽軍在炮火掩護下全線發起進攻,八路軍被圍部隊沉著應戰,打退日偽軍多次沖擊。八路軍被圍部隊利用夜暗,分路艱難突圍,順利地突出了日偽軍包圍圈,抗日力量得到轉移。陸房戰役中,日偽軍傷亡1300余人,八路軍傷亡的200余人被轉移至后方醫院,五埠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不少廢棄的老房子里,存著一些農耕工具,還有村民冬天用于捂熱棉被的編筐,當地人稱之為"火烘子"。編筐分兩層,中空部分放火盆,外層放上被子。個別院子里,石磨、石板組成的水池還比較完整,村里公用的石碾都能用。
村中心位置,還保留著一處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紀念毛主席的主席臺,底座和墻體也是用石頭砌成。村里有演戲、說書、放電影等集體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五埠村歷史文化悠久,古村落原貌保持較為完整,旅游潛力大,有鮮明的民俗文化特色。平時有不少拍客到村里采風,拍老房子和村民的生活。今后, 五埠村會朝著旅游方向發展,讓更多游客走進五埠,給古村落的發展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