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大運河:聊城搶抓申遺成功機遇 提升文化軟實力
齊魯網6月24日訊(聊城電視臺:張朝鋒、姬翔)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聊城市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了重大機遇。以此為契機,聊城市將加快構筑運河文化長廊,建設文化強市,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此次大運河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聊城運河段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全長97.5公里。作為運河沿線重要城市,聊城是運河申遺聯盟的重點城市,是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重點關注地段。聊城市有陽谷、臨清的三段運河列入申遺名單,是大運河整體申遺有力的支撐點段之一。其中,臨清共8公里,包括兩部分,南段為明運河,從邱屯樞紐至臨清頭閘,此河段共6.8公里;北段為元運河,從邱屯樞紐至臨清閘,此河段共1.2公里。運河鈔關、鰲頭磯2處遺產點被列入申遺名單。陽谷段約19公里,南起金堤閘至阿城下閘北一公里。該段河道內元代建設的水工設施荊門上、下閘,阿城上、下閘被列入重要申遺名單。
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長吳明新介紹說,從2008年起,聊城市開展運河申遺工作,在做好運河本體大規模修繕保護的同時,對運河周邊的環境、道路,進行了徹底治理和美化,相繼完成了規劃編制、環境整治、文物維修、考古發掘等大量工作,確保了大運河保護申遺工作順利完成。通過申遺,聊城形成了一條文化帶、旅游帶,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增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大運河申遺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更是惠及運河兩岸民生、建設生態城市、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旅游的惠民工程。運河申遺的成功,標志著聊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對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陳清義認為,申遺不是目的,申遺的過程就是文化遺產不斷得到有效保護的過程。這一次運河申遺的成功不僅使運河成為聊城旅游資源的重要支撐部分,同時對促進運河沿線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個新的機遇。所以說,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聊城市文廣新局局長楊達說,聊城市將以更加嚴格的標準抓好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一是繼續做好運河沿線文物保護工作。依據編制的大運河保護規劃和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實施方案,按照突出重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對大運河及沿線的文物古跡進行保護修復。目前,正在按照原真性、全面性、完整性的原則對周店船閘、陽谷七級古渡口等遺址進行保護修復,逐步構筑運河文化長廊。二是繼續抓好與運河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展示運河古都的文化特色。三是抓好大運河遺產的保護管理。按照《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的要求,加強大運河日常監測和管理。對保護規劃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實行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價制度。四是繼續抓好運河文化的保護宣傳工作。要以申遺成功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讓聊城人民珍愛運河,為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