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6月22日訊(記者 張帥)今天,正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大運河山東段流經山東省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全長643公里,是申遺工作中環境治理最嚴峻、工程量最浩大的河段。下面,齊魯網記者就帶大家盤點大運河山東段流經5市的現狀。
棗莊:古河段被稱為“活著的運河”
大運河棗莊段,文物古跡眾多,遍及運河兩岸,尤其是臺兒莊城內的3公里運河古道,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運河河段之一,被稱為“活著的運河”。
它是1959年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改道城外時留下的,全長3公里。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氣息濃郁,真有回到明清時代之感,世界旅游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丹麥旅游專家彼德森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從煙波浩淼的微山湖東口,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邐向東,流經廣袤魯南大地進江蘇入中運河,這就是臺兒莊運河。全長42.5公里的臺兒莊運河是整個京杭大運河中唯一完全東西流向的一段。在這個魯南重鎮,運河不僅帶來經濟繁榮,造就了十里港灣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運河僅存的古運河段"月河古道。
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國家、省里做好大運河申遺工作,將運河保護申遺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立市運河文化征集辦公室,系統征集、保護、管理、研究運河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研究利用古運河文化資源;加強了對修繕運河古建筑、古民居的管理,保持了棗莊古運河的原貌;實施臺兒莊古城保護工程,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濟寧:運河之都
濟寧是大運河的重要樞紐,明清時期管理全國運河水利的最高管理機構——河道總督衙門便設在濟寧,因此濟寧又被稱為“運河之都”。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濟寧先后投入巨資實施了城區大運河的綜合治理、南陽古鎮保護和維修、金口壩復堤加固和環境整治,以及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筑群、濟寧東大寺、微山仲子廟和太白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組織開展了大運河遺產點、閘、壩修繕設計方案的編制工作,有效保護了運河沿岸的整體風貌。尤其是作為“運河水脊”、破解運河入京難題的南旺分水樞紐,其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國家首批立項名單,各項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成為大運河申遺工作的一個突出亮點。
泰安:東平湖被稱為運河水柜
大運河泰安段全長60華里,有“運河水柜”之稱的東平湖是大運河山東段的最大水源地。配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泰安組織編制了戴廟閘、安山閘、堽城壩保護維修方案,對戴村壩、堽城壩等重要遺產點初步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逐步啟動遺產點保護維修工程。疏浚東平段汶河,對汶河南岸河堤進行了加固維修,恢復大清河、東平湖自然生態。
聊城:漕運帶來400年繁榮
聊城是大運河上著名的九大商埠之一,興盛的漕運為其帶來了400年的繁榮。結合大運河申遺工作,聊城著力打造“江北水城”,對城區河道進行了保護和整修,營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先后對運河沿線的部分重要文物建筑如陽谷阿城海會寺、聊城山陜會館、臨清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等進行了保護修繕,開展大小碼頭本體保護設計、土閘、梁鄉閘、辛閘、周家店船閘的保護方案和臨清鈔關、戴灣閘、二閘,以及運河陽谷段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建設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加大運河文物收集、展示和宣傳力度。
德州:欲打造天下第一倉
倉儲、漕運是大運河作為南北經濟大動脈的主要表現。明清兩代,德州既是漕運的儲存站又是轉運站,德州段運河成為南北水運的咽喉要地,年貨運量、周轉量、吞吐量都占運河各港口之首。目前運河周邊一帶的許多倉棧、貨場、鐵路轉運線等依然使用,是大運河歷史“四倉”(德州、臨清、徐州、淮安)中唯一保留完整并仍在發揮作用的倉。為保護大運河文化遺存,當地政府出資回購了涉及城區運河相關的土地交易項目,使碼頭、鐵路及成片區的倉儲建筑得以完整保護。編制完成《德州市主城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劃定了運河德州段的保護“紅線”,詳細闡述了運河倉棧、民俗風情、蘇祿城建設,并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