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張波認為專題詢問對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山工作是一個機遇。(齊魯網記者 張曉博 攝)
齊魯網濟南5月29日訊(記者 蔡曉彤)今天上午,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聽取了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張波關于我省大氣污染防治情況的匯報。張波在會后采訪中稱,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山東人大常委會第一個專題詢問選題,對環境保護工作是一個機遇。
今年一季度空氣改善 得益于“人努力,天幫忙”
今年第一季度,山東空氣質量同比改善,張波認為,這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近年來,山東在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一大批工業治理項目已經完成,在城市揚塵的治理方面有了積極進展,黃包車淘汰取得了初步成效。這樣的努力逐步積累形成了大氣同比改善的現狀。張波稱,環境改善離不開“老天爺”的幫忙,但要持續改善還需要各部門繼續努力。
自2013年1月1日起,省政府堅持每月公布我省大氣環境質量17城市排名,用“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指標評估環境質量。談到為何要用這樣一個稱呼,張波表示,對于環境治理,老百姓盼的就是“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如果我們講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樣專業的指標一般的公眾很難理解,很難判斷,因此很難監督”,張波認為,如果改成“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這樣一個形象的描述,老百姓就都能理解了。通過這樣一個具象性的指標,把環保的專業問題和普通公眾聯系起來。
治理環境考驗政府“融”的本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濟南被列入全國空氣較差的十個城市之一。張波表示,這個現象原因比較復雜,但不必太關注濟南的環境在全國的排名。張波稱,山東實行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監測管理機制,由過去的“考核誰、誰監測”變成“誰考核、誰監測”,形成一個“四方監督”的管理機制。由社會上的監測機構、比對機構和環保部門、17地市這四方面進行監督。山東的監測數據完全可以信賴。更多關注同比是否改善,只要一年年同比改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就會越來越多。
張波認為,山東處在一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歷史階段,客觀上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心情迫切,同時面臨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結構問題。既要發展又要轉方式調結構還要保護環境,張波認為這考驗各級黨委政府“融”的本領。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融入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張波表示,“融”的理念做好了,一些貌似很難的問題,也不是那么不可克服。
政府鼓勵公眾監督 主動亮出“陰暗面”
怎樣把公眾的想法融入到環保工作當中來。張波認為,必須把公眾調動起來,他特別談到了與齊魯網、齊魯拍客共同開展的“隨手拍”污染、廢棄的活動,“人民群眾不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一定是失敗的”。對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張波有他獨特的三段論:政府鼓勵公眾監督,把“陰暗面”亮出來;然后順應民意、認真整治;最后,整治的效果依舊接受公眾監督。形成一個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環保工作大格局。
“環境問題看起來很難,但是污染畢竟是由人造成的,由人造成的問題由人造成的問題,終究是能解決的。”張波認為,有效的方式應該是黨政指導,人大、政協監督,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單靠環保部門抓環保是不會成功的。
談到社會較為關注的露天燒烤問題時,張波說:“很多人喜歡燒烤,我有時候也想吃。”但他認為,凡事要互相理解,燒烤的污染比較重,很多燒烤攤周圍的居民夏天都不敢開窗。所以對于露天燒烤,張波認為公眾應該互相理解,盡量讓燒烤攤換到合適的地方經營。
大氣環境第一個專題詢問 環保廳長:是一個機遇
本次人大常委會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山東歷史上的第一個專題詢問選題。張波認為,這一舉措是順應民意的做法。不單純是環保部門,而是由十幾個部門共同接受詢問,有利于促進部門聯動的大格局和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推動全省大氣防治工作。
治理大氣污染,張波稱自己為“謹慎的樂觀派”。他堅信,在全社會的努力下,大氣環境一定會改善,目標一定會達到。但同時他也承認,山東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僅的歷史階段,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壓力很大。解決環境問題比較困難,需要全社會從自身做起,改變自己的生活生產方式,為大氣環境治理做出貢獻。
張波成,專題詢問對大氣治理來說是一個機遇。通過詢問一定會有力地推動相關工作,因此,張波表示,對專題詢問的成果充滿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