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濟南5月15日訊(記者 李淼 通訊員 劉安魯) 一片卜骨記錄三百頭牛祭祖的浩大場面、有待研究的新發現甲骨文、商代方伯名……在5月15日山東省博物館召開的“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座談會”上,已傳拓的7541件甲骨釋放了大量信息。
傳拓甲骨7541件 發現約10例新字
截至5月12日,項目組技術人員已傳拓甲骨7541件,包括甲骨正、反面拓本;高清晰度拍攝甲骨1653件,含正、反、側面三面。傳拓工作預計將于6月份完畢,繼續制作甲骨摹本,并跟進真偽鑒定、碎片綴合、分期分類斷代,以及甲骨文字考釋、制作檢索表等一系列工作。
“傳拓”是以紙緊覆進石器物的文字、圖畫上面,然后用墨打印。
著名歷史學家、甲骨學家、古文字學家宋鎮豪表示,在這次整理中,發現約有10例新見字形,例如“遘”字,從癸,前所未見;“受”字,雙手在內,前所未見。
兩片卜骨的綴合,確認了商代方伯名
另有兩片卜骨的綴合,確認了商代方伯名,方是商朝時期的地方諸侯的名稱,方伯是管理某一個地帶地方諸侯的長官。多為當地較大的諸侯擔任。關于甲骨綴合。整理過程中發現,從文字內容上分析,有幾十組甲骨可以進行拼合。
“這一次,我們發現了商代方伯名,對于研究歷史有很大的貢獻。簡單地說,就是與商王朝有一定關系的小國國君的名字被確認。”宋鎮豪說,“此外,我們還看到一片卜骨記錄三百頭牛祭祖的浩大場面,這比西班牙斗牛士的場面可壯觀多了。”
此外,還發現了很多新的資料,如一批軍事性質的特指信物,有兩穿、可系繩佩戴的甲骨,“師不余其見”;人頭骨卜骨2片,全球僅見15片,非常珍貴;一片卜骨記錄三百頭牛祭祖的浩大場面;經技術人員綴合,發現一件48厘米長的大龜背甲;孫文瀾舊藏的一片珍稀的牛肋骨卜辭,系1908年前出土,這一類刻辭海內外稀見,僅在美國和臺灣史語所發現。
甲骨多來自個人收藏
齊魯網記者了解到,山東博物館是中國大陸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單位之一,收藏數量10588片,僅次于國家圖書館(34512件)和故宮(22463件)。其中一級品1032件,二級品580件,三級品3170件,一般文物5701件,資料105件。
據山東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郭思克介紹,山東博物館的這批甲骨主要是1955年山東省博物館成立之初由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撥交的,主要來源于加拿大明義士和羅振玉、王惠堂、孫文瀾、美國柏根氏等著名收藏家,以及廣智院和齊魯大學等著名的收藏單位。
這批甲骨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結構、社會生活、經濟生產、方國地理、軍事戰爭、宗教祭祀、文化禮制等方方面面,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史研究價值,彌足珍貴,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計劃出版《山東博物館所藏甲骨》
齊魯網記者了解到,2013年12月以來,山東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這一項目基于甲骨的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教育為目的,對山東博物館藏甲骨進行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計劃編著《山東博物館所藏甲骨》一書,內容包括甲骨圖版、質料鑒定、甲骨綴合、組類及內容區分、分期斷代、釋文與簡釋、附錄等。甲骨圖版將以彩照、拓本、摹本三位一體的形式著錄館藏全部甲骨文。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宮長為,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山東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等領導和專家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