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兗州煤業澳洲踩雷仍不收手
本報記者 鄭重 濟南報道
“兗州煤業(600188.SH)著實讓人看不懂了。”3月3日,長江證券分析師張月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兩手一攤,反問道:“在澳大利亞和國內的煤炭市場環境都不樂觀的情況下,繼續大規模對外擴張到底為什么呢?”
現實是,激進的海外擴張已經給兗州煤業造成了巨大的虧損。公司剛剛發布的公告稱,2013年公司境外子公司兗煤澳大利亞公司稅后利潤虧損8.32億澳元(折合人民幣約45.6億元)。
對于已經深陷虧損的兗州煤業來說,繼續大規模海外擴張或非明智之舉,但兗州煤業似乎并未打算收手。
《澳大利亞人》2月26日報道,兗州煤業澳洲子公司兗煤澳洲公司一處價值1.2億澳元(約合6.62億人民幣)新項目正在尋求政府批準。
同時,兗州煤業2月27日稱擬發行第二期50億元公司債券。
“贏利王”變成“巨虧王”
從煤炭行業的“贏利王”走到“巨虧王”,兗州煤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2014年2月28日,兗州煤業公布了境外控股子公司2013年的全年業績。
2013年,兗煤澳大利亞公司稅后利潤虧損8.32億澳元(折合人民幣約45.6億元),而2012年該公司盈利3.75億澳元。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兗煤澳大利亞原煤產量2703萬噸,商品煤產量為1969萬噸,商品煤銷量1973萬噸,2013年的凈負債為48.39億澳元。
繼2013年上半年巨虧24億元后,兗州煤業三季度再次成為煤炭行業的“虧損王”。根據兗州煤業2013年三季報,去年1月份-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4.55億元,同比下降1.56%;凈利潤虧損5.89億元,同比下降112.41%;每股收益虧損0.12元,同比下降112.5%。
“兗州煤業實體運行一直比較穩健。”兗州煤業副總經理張寶才在解釋虧損原因時表示,“前三季度,兗州煤業在財務報表上出現的虧損,有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匯兌業務惹的禍。”
本報記者注意到,兗州煤業三季度的匯兌損失高達20.3億元。上半年的匯兌損失高達32.6億元,進而使上半年凈利潤減少17.9億元。
“進口煤的情況也沒有比國內好多少,因此兗州煤業選擇對外擴張收到的效果并不好。”鋼聯煤炭資訊分析師陳燕燕分析道。
齊魯證券研報認為,經過幾年激進的擴張策略之后,兗州煤業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特別是高位介入的一些煤礦資產在煤炭行業下滑過程中可能無法產生預期的利潤,這是公司利潤存在隱憂的重要原因。
澳洲逆市擴張
公開資料顯示,兗煤澳大利亞公司新項目為莫拉本煤礦(Moolarben Coal Mine)新露天礦開發,公司同時在尋求另外兩個煤礦項目的開采權,目標是將其年均產量從現在的800萬噸提升至1700萬噸。莫拉本煤礦位于新南威爾士州瑪吉(Mudgee)地區,是目前兗煤澳大利亞公司所屬生產規模最大的煤礦,探明儲量4.5億噸。
外媒的報道稱,兗州煤業的管理層計劃投資6億澳元以便在5年之內將澳大利亞煤炭業務的產量翻倍。
“目前公司主要是鞏固發展現有的煤礦,把現有的項目發展到極致。并無再擴張計劃,翻番是目標,但并不代表新的收購。可以通過擴產等方式,將盈利較高的煤礦擴產,以此再來擴大盈利。”張寶才表示。
實際上,不光國內煤炭市場一片蕭瑟,澳大利亞的煤炭市場同樣慘淡。近年來,受澳大利亞資源稅高企、人力成本上升及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力拓集團旗下的澳大利亞煤礦生產成本急劇攀升,7年來增長了4倍之多。
“目前,澳大利亞和國內的煤炭市場環境都不容樂觀。”在張月鳳看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澳大利亞部分煤礦屬于不合時機的并購,已不具備經濟開采價值。
一個佐證是,由于煤炭市場的不景氣,去年12月份,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喬·霍基發表聲明稱,決定解除中國兗州煤業對兗煤澳大利亞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
再發債風險加劇
巧合的是,在向澳洲政府提交新項目的同時,兗州煤業開啟第二期發債。
2月27日,兗州煤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發行第二期50億元公司債券,2012年該公司獲準發行不超過100億元公司債券,已于2012年7月發行第一期。
值得注意的是,兗州煤業目前負債率高企,截至去年三季度的負債率為63.6%。而發行債券后,公告稱,可以使公司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和部分償債能力指標得以優化,降低了公司合并口徑和母公司口徑流動負債比例,短期償債能力增強。
實際上,早在第一次發行債券時,時任兗州煤業董事長的李位民曾表示,公司在境內發行首期50億元人民幣公司債券,用以償還短期債務,提升集團的債務結構。
“預期國際煤價已經到達低位,現時有部分同業已經減產,但集團的澳大利亞公司未有減產計劃,更預期到2016年澳大利亞礦產量達到3120萬噸。”李位民表示。
不過,盡管煤炭市場不景氣,煤價不斷走低,兗州煤業仍舊在加速海外擴張,大大加劇了該公司的債務壓力。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此前曾指出,煤炭需求持續減弱,估計將對兗州煤業現金流構成很大壓力,因此將其債務評級評為“BBB-”,將該股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2013年,22%的國內煤炭企業(約1788家企業)都遭遇虧損,一些企業開始面臨償債困難,一個例子是最近與煤礦相關的中誠信托產品面臨兌付風險。
“如果煤價持續走軟,則預計那些杠桿率較高的煤炭企業可能會面臨額外的現金流壓力。”高華證券分析師韓永表示,“兗州煤業仍位于強力賣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