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家批復的 圈內城鐵規劃方案
●濟南至泰安城際鐵路,自濟南新東站引出,到達終點泰安東;
●泰安至萊蕪城際鐵路,由泰安東引出,經司家嶺到達萊蕪;
●濟南至聊城城際鐵路北線方案,擬由太青客專齊河站接軌,并行于既有韓濟線南側,向南至聊城;南線方案自濟南西引出,引入聊城;
●濟南至濱州城際鐵路,自濟南新東站起,于舊鎮附近跨越黃河引入濱州;
●濟南至淄博城際鐵路,利用膠濟客專兼作濟南至青島城際旅客運輸。
編者按
去年8月,我省《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正式發布。一個以省會濟南為核心,囊括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六市的經濟圈走進人們視野。如何促進這一城市群的經濟融合和發展,成為我省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
規劃發布5個月以來,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濟南與萊蕪成立濟萊協作區建設領導小組,濟南與聊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多條城際公交線路開通,多地城際鐵路規劃出臺。
18日,參加省兩會的七市書記市長共話圈內融合發展,細數今后幾年內將為圈內百姓帶來的紅利。
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魯豫: 發揮省會優勢,打造品牌消費中心
18日,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魯豫透露,繼濟萊、濟聊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后,濟南與泰安、德州也將于近期簽訂合作協議。
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濟南是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核心和龍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快慢、水平高低,關鍵取決于濟南的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在去年12月召開的濟南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濟南也明確,將借力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戰略,發揮好核心作用。
楊魯豫表示,濟南將更好地發揮省會消費中心優勢,打造外貿轉型新優勢。拓展市外消費量,充分用好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帶來的人流、物流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會展物流和專業市場,實施商品市場開放發展戰略,整合高端商業資源,打造省會品牌消費時尚和人流物流集散中心。
濟南該如何打造品牌消費時尚中心呢?楊魯豫說:“這主要是要發揮省會優勢。省會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教育、醫療資源比較好,同時也是商業中心。濟南要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發展更多文化旅游項目,讓大家愿意到濟南旅游,領略濟南的歷史文化,也來享受濟南比較豐富的教育、醫療、科技、金融等服務資源。當然,這個必須要濟南自己先做好,大家才愿意來。”
關于如何做大做強省會經濟,楊魯豫介紹說,要發展省會經濟就要抓發展,按照提高質量和效益、轉型升級、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抓實體經濟、抓項目、園區、縣域經濟、招商引資等,也要抓干事創業的氛圍,讓大家多興辦企業,多增加一些經濟實體,來促進發展。
楊魯豫表示,圈內城市間要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看目前哪些方面的工作能夠先開展起來,這需要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支持,還要靠周邊城市的共同努力,“我們正在選好的結合點進行突破,現在正在規劃中,還將通過研究交通等各自的優勢資源,看怎么實現雙贏、多贏、共贏,促進融合發展。”
淄博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景顏: 做強齊魯股權交易中心
“在產業發展特別是項目選擇上,今后我們會多與圈內兄弟市溝通協調,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產業結構雷同。”18日,就省會經濟圈發展,淄博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景顏說,今后要形成圈內的分工、合作和社會化生產體系,構建共同的市場。
徐景顏說,推進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圈內城市產業互補,實現產業聯盟,對取消行政壁壘、推進公共服務有很大幫助。
“淄博可以利用濟南的人力、技術資源,壯大實體經濟,也可以利用圈內其他城市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實現區域內資源優化配置。”徐景顏說,淄博將發揮西融東接的樞紐作用,全力打造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次中心城市。
“在主導產業,特別是化工、醫藥等優勢產業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集群發展,并在圈內帶動其他企業結盟發展。”徐景顏說。
此外,還要做大做強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徐景顏介紹,該交易中心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募集資金,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市場是為全省服務的,圈內企業占50%。下一步將加大在圈內的服務力度,通過資本市場緊密推動區域合作,激發圈內活力。”
在與省城對接方面,徐景顏表示,淄博準備首先在旅游、交通、技術、商業物流和園區方面與省城合作,金融先行,推動圈內共同發展。
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云鵬: 以泰山為軸打包開發精品旅游
“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泰安有自己的特色,就是旅游和生態。泰安的旅游資源越來越多,正打造省城的‘后花園’。”18日,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云鵬表示,融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泰安將主打旅游和生態牌。
王云鵬介紹,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后,泰安市發改委正與濟南對接,規劃建設一條快速通道,連接泰安東部到濟南東部的遙墻國際機場,“建成后,濟南市民也將受益。”泰安與濟南公交直達也在規劃中。
此外,泰安的旅游項目也在增多提質,將發揮泰山旅游文化的引領作用,聯合濟南及周邊城市,打包推出一體化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旅游整體形象。而且,泰安還會積極對接濟南及周邊城市,協調制定統一政策,規范礦山開發、旅游開發等建設活動,共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