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月13日訊(記者 張帥)2013年11月起,齊魯網推出系列報道《濟南:老宅保衛戰》,集中報道了濟南在老建筑保護方面的成就和經驗,也曝光了一批年久失修急需保護的百年老宅,連續刊發的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今天上午,在正在召開的濟南市兩會上,濟南市人大代表梁凡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于老建筑的保護工作,該建議得到了濟南市規劃部門的積極回應。
記者調查:六年間濟南200余條老街巷消失
2002年,隨著推土機的轟鳴,承載著濟南歲月滄桑的老街縣西巷因城市擴建被拆除,并以3.07億元的“高價”被拍出。2005年,濟南五龍潭公園內一塊新立起的鐫有“東流水街”四個遒勁大字的紀念碑,這條曾被濟南市民評為20條“市民喜愛的老街老巷”中的東流水街,如今只見碑志不見街。
而濟南人印象中最深刻的則是老火車站的拆除,在時間過去近20年過后,濟南人越發的懷念曾經見證過無數歷史歲月的老車站。
位于濟南市市中區的鬧市中,靜靜地立著一座大宅,與周邊的高樓大廈顯得格格不入,這便是濟南紅卍字會診所舊址。這棟曾經經歷無數風雨的老樓,如今卻面臨著尷尬的處境,一棟建筑歸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前院歸文化局,后院歸勞動局,權屬不明的老樓成了無人問津的角落。
有著“濟南市井活化石”美譽的寬厚所街,曾經被《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列入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而今,寬厚所街已經不復存在,只保留了孤零零的一棟金家大院。
齊魯網記者前期所做的調查采訪顯示,僅2004年到2010年六年間,濟南就先后有200余條老街巷成為了歷史。
城市在發展的進程當中如何有效的保護自己的風貌特色,存在其中的老建筑如何能夠妥善的得到處置,在齊魯網前期的采訪過程中,市民、專家、官員都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內容多樣的答案。
代表追問:政府應加強對老建筑保護
據了解,近幾年濟南市規劃局與文物部門陸續開展了多次普查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和一批歷史優秀建筑。2013年,濟南市規劃局局結合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對兩街區內的老建筑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
梁凡認為,有關部門雖然對老建筑的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濟南市老建筑保護工作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法規不全,概念不清,重視不夠,毀損嚴重,利用不好等現象。他希望有關部門從弘揚城市文化,保護城市之魂,強化城市之根的角度,繼續加強市區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筑的保護工作,為城市發展奠定豐富的文化底蘊。
梁凡建議,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明確老建筑保護的概念和標準,通過調查摸底搞清老建筑村里,明確保護措施。
政府回應:將推動地方立法保護
對于梁凡提出的問題,濟南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無論是國家法律法規體系中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法》,還是濟南市地方法規體系中的《濟南市城鄉規劃條例》、《濟南市文物保護規定》,雖然對老建筑保護提出了一些要求,但大多比較籠統,并未針對老建筑保護出臺專門的法規,對劃定保護建筑名單、明確保護責任主體、規范老建筑的管理等工作十分不利。
下一步,濟南市規劃局表示,將結合“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明確老建筑保護的概念和標準”等建議,銜接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濟南老建筑保護地方立法工作開展。同時濟南市規劃局將根據自身職責,根據相關規劃研究成果,針對老建筑規劃管理中的技術問題制定專門的建筑間距、建筑高度與高層控制、外立面材質色彩控制、防火要求等方面的技術規定,做好老建筑的規劃管理工作。
規劃局表示,下一步將結合梁凡“進一步調查摸底、摸清存量”等建議,繼續深入開展老建筑的規劃調查、梳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