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12月21日訊 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每日新聞》報道,“聽到廣播后,抓緊帶著身份證和房產證據到村里拿證,時間就一天”。今天,泰安肥城房管局工作人員抬著400多份房產證主動來到曹莊村給村民送證。
7年前,曹莊村新村搬遷統一規劃,每家一座二層小樓,小的一百多平,大的一百多平,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而今年,作為肥城市集體土地房屋所有權證發放試點村之一,全體村民在今天領到了房產證,戶主和配偶每個人一個。
為了盡快領到房產證,今天一大早70多歲的尹大爺來到社區排隊。尹大爺高興的跟記者說自己的房子110多平,在城市里相當于一個別墅。“把樓拉到北京去值200萬。”一個多小時的等待,尹大爺拿到了自己的房產證。
為了了解農村房產證的用處,他特意咨詢了房管局工作人員。“原來房子只能住,現在跟城市的房產證一樣,可以搞經營,抵押貸款。”
尹大爺一高興,極力邀請記者去參觀他家的獨院別墅,三個廚房三個廁所的房屋,非常方便。回到家他急切的跟老伴兒講房產證的用途,“咱的房子咱的權利,買賣就平等了”。看到一人一個本,老伴兒開玩笑問“咱倆要離婚呢”,而經尹大爺提醒,記者在錄像呢,兩個人哈哈大笑起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據肥城市房管局副局長韓立勇介紹,集體土地房屋實現登記發證,體現國家對農民集體土地房屋物權的法律保護。日前肥城市向部分村民代表頒發集體土地房屋所有權證,已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房屋權屬調查23472戶,調查面積達210.6萬平方米。 肥城市將在三年內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實現登記發證工作。
據悉,肥城市于2012年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轄區內集體土地房屋所有權、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六權”確權發證,構建市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融資平臺,逐步形成了農村產權制度的“6+1”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