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都是農民 因為我是西王村的書記”
身為上市公司董事長,金錢榮譽加身,但在王勇心里,自己永遠都是一個農民,因為他是西王村的村委書記,只是現在的農村變了個樣,由原來的貧窮落后變成了現在富裕的新農村。回顧這些年的發展之路,王勇還是挺滿意的:“西王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現在村里45歲以下的村民幾乎都沒有種過地,所以現在專門建了一個展廳,每年暑假讓大學生們看看,了解一下西王村的發展歷史,提醒每一個人不要忘了本。”
現在的西王村幾乎沒有村民和員工之分。之前,大學生或其他村的人是到西王來打工,而現在,他們是到西王來生活。除了了西王村民得到的土地分紅之外,其他的福利有的員工甚至比村民還要好。慢慢大家就沒有了村民和員工之分,成為了新西王人。
西王模式成功的秘訣在于留住人才
談到西王模式成功的秘密,王勇說:“西王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能夠留住人才,我們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現在公司的中層,他們手上都管著數十個億、數千人,而這些中層全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人。”
西王真正的財富看起來是一個很宏觀的說法。一個優秀的團隊、一群優秀的人都是西王的財富,如果沒有優秀的團隊,名號都是虛的。西王的目標是發展百年基業、建設現代西王。王勇說:“15年前我給我的團隊做了個分類,分為雇傭型職工、職業型職工、事業型職工、生命型職工。現在的西王已經沒有了雇傭型職工,更多的是職業性的職工。像剛畢業的大學生、引進的人才得到報酬的同時完成了自己心愿,這種就是事業型的人才。一個企業中如果有10%的生命型職工它就倒不了。這些人,企業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企業,終成為企業核心中的核心。”
“誰干都行 只要你有本事”
有這樣一個說法很流行,“南有華西村、北有西王村”,與華西村相比,西王村的模式就是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職工和村民要和諧相處、縮小差距。王勇提出的口號是“這個企業離了誰都行,誰干都行,只要你有本事”,他也經常給高管們的子女開會:“不要認為你爸爸多厲害,白搭,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回來一樣要下車間”。
在談及成功這個話題時,王勇笑著說:“人不到閉眼的時候,不要考慮你是否成功,人的一生要不斷的發展、學習。不像做一件東西,做完了就是這樣,我成功了,而做企業沒有成功的時候,因為企業會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就想領著村里的老少爺們好好生活
西王村村民口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沒有西王集團就沒有如今的西王村,沒有王勇就沒有如今的西王集團。所以,西王村的輝煌與王勇帶領村民打造的西王集團密不可分。
企業管理中王勇有著自己的“嚴要求”:用食品的管理標準管理特鋼、用藥業的管理標準管理食品。
王勇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人,“我這一生就是在西王這塊土地上,領著村里的老少爺們好好的生活”。
王勇說,我就是個村官,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只有心里裝著老百姓,有能力、有條件為老百姓辦事、并把事情辦好,這才是一個好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