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0月28日,本報發起了“曬曬最窄人行道”行動,先后探訪了全市近百條因為過于狹窄或被占據導致無法正常通行的人行道,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昨天,歷下區市政局、歷下區交警大隊、天橋區執法局紛紛采取行動,整治人行道保障行人通行。 記者朱彩玲陳晶實習生蘭志遠
【市政】逐一拿出整治方案
記者昨日獲悉,本報曾報道過的茂嶺山路、青年東路“狹長人行道”目前已開始改造。但因為這兩條道路人行道均不具備拓寬條件,為讓行人行走舒適,歷下市政將“狹長人行道”下落,與機動車道平衡。
“狹窄人行道”的報道見報后,歷下市政局第一時間給予響應,迅速行動,表示立即在全區范圍內展開一次“慢行濟南——人行道”專項整治。同時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拿出專項資金集中開展人行道專項整治,要求各市政管理所等相關科室,對全區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人行道進行全面普查,對80公分以下的人行道進行統計,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及時組織實施;并公開歷下區市政局市政管理服務熱線67862715,征求廣大市民對市政管理工作的建議意見。
目前,茂嶺山路、青年東路“狹長人行道”問題已經進入整改階段。記者在現場看到,茂嶺山路上中間只有20多厘米的“狹長人行道”已經拆除,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拓寬人行道的改造,在茂嶺山路南頭的“<”字型的人行道也正在拆除,進行改造。歷下市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針對需整治人行道的不同情況,逐一拿出整治方案,立即組織實施。對一側過窄的人行道實施拆除;對兩側過窄的,實施拆除一側,加寬一側的辦法。集中整治過程中,區市政局將本著“以人為本,便民利民”的原則,在保證道路通行的基礎上,縮窄車行道,拓寬人行道,達到80厘米標準,具備條件的路段還將增設盲道,最大限度地保證行人出行。
同時,目前青年東路中段東側200米的狹長人行道也已經拆除,“主要是該路段人行道不具備拓寬條件,于是將人行道拆除,下落與機動車道平衡,讓行人舒適行走。”
【交警】3個小時開40張罰單
歷下交警大隊濼源中隊民警李冰生每天巡視的范圍,就是文化西路從大潤發到朝山街路口這一段。每天上午、下午各抓拍一個半小時,這三個小時一般都能開出四十輛違法停車的單子,大部分都是違法占用非機動車道的,更有停靠在人行道上的。
昨天下午,記者跟隨李冰生來到文化西路。記者注意到,整條道路兩側的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上,都三三兩兩停了一些機動車,因為這些機動車停放在慢行交通通道上,很多行人、自行車只能在機動車間穿行。
在文化路東口大潤發門口,一輛汽車停靠在緊挨花壇的機動車道上。因為車內有駕駛員,李冰生上前勸阻,讓駕駛員立刻離開,不能隨意停車。看到有交警來查,這駕駛員發動車子,慢慢悠悠往前開,趁交警不注意,一加油門逆行到了文化西路路南側,將車停放在了人行道上。這一舉動可沒有逃過李冰生的眼睛,他立刻駕車追了過去,結果,這名駕駛員不僅因在人行道上隨意停車被罰款100元,還因為逆行被處罰200元扣3分。“違法停車指車上沒人時,車上有人的話,我們會先勸其駛離,這樣的也有很多,有些拒不執行的,我們才會給他罰單。”李冰生告訴記者。
旁邊就是大潤發停車場,為什么還有這么多車要停在路邊呢?李冰生告訴記者:“今年僅9月份,濟南市登記的車輛就增加了1.6萬輛,一些地方的停車場根本滿足不了停車的需求。我們附近這一段路挨著商業圈、大學,人流量特別大,尤其是到了周末,停車位更是緊張,往往需要等一個多小時才能等到一個車位,有些人為了自己方便,就會把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還有人隨大流‘跟停’。我們每天都貼罰單,但從根源解決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停車仍然很困難。”
【執法部門】清理占道經營
昨日,記者在聚賢街、館驛街路口看到,道路人行道上擺放著多個攤位,旁邊還停放著一輛載滿大蔥的“三馬子”,將人行道占的嚴嚴實實。上午10點,執法行動正式開始,多名執法人員分頭對攤販進行勸說,要求他們立刻離開并保證不再占道,經過近20分鐘的努力,攤販們開始散去。
記者發現,其中兩位攤販收拾物品后卻并沒有離開,而是在一旁觀察,發現執法隊員要在原地留守,其中一位攤販離開后又轉回到執法隊員身邊低聲詢問,“我們交點錢,你讓我們繼續在這里擺攤吧,行個方便。”被執法人員拒絕后才不甘心的離開。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為了控制轄區占道經營,從今年八月份,天橋區緯北路街道辦開展了專項整治活動,天橋區執法局和辦事處共抽調40名執法隊員,成立城管突擊隊,在順河西街進行盯守,還專門投資12萬元購置了城管執法巡邏車,并在盯守路段臨時租用兩間閑置門頭房做了綜合整治辦公室。一直到現在,才逐漸清理了幾個大型夜市,但小范圍的占道經營情況仍時有出現。
緯北路街道辦副主任童德民告訴記者,之所以占道經營這么難清理,除了溝通難外,主要還是攤販與執法隊員“打游擊”、“捉迷藏”,利用執法隊員吃飯、休息時間經營。面對這種情況,執法隊員只能犧牲休息時間堅持蹲守。“有段時間,執法隊員每天值班到晚上9點,每天與攤販對峙,堅持了將近兩個月,后來很多攤販看到實在沒有機會,才漸漸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