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曾經在山東某大學做動物研究的人士,聽聞過很多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的情況。
在最初項目申報時,就需要“過硬”的活動能力,很多科研項目在申請時,設有經費區間,“一件事情,10萬塊能干成,20萬也能干成,那肯定是往高的申請。”上述研究人士說。
只要申請下來,就有各種方法挪用經費。這位研究人士舉例說,比如要采購一個原來標價60萬的設備,給廠家支付回扣后,45萬能拿到。
原標題:科研經費為何屢被挪用?
●與經費體制管理機械化、科研人員薪水低等有關
●有專家建議可適當放寬經費使用自主權,但追責更嚴厲
今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聽取“科技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的專項報告。在反腐敗風掀起的當前,科研領域的經費使用也不免成為焦點之一。近期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連用兩個“憤怒”,直指當前科研和教育領域經費問題上的屢屢違規問題,觸發科技教育界的大討論。
去年,中科院候補院士段振豪貪污百萬科研經費的消息還未消散,今年3月,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常務副院長陳英旭,被控貪污千萬科研經費的案子又已開庭審理。
追溯科研經費屢屢被挪用的原因,申請立項需“跑關系”、經費使用的管理過于僵化、科研人員薪水低等等是主要因素。種種亂象,讓科研體制的改革,比以往更加迫切。
董潔林對中美科研基金管理問題很有研究,最近接到一個陌生女人打來的越洋電話。
對方長期在美國生活,丈夫是從美國回到中國高校工作的海歸。
電話中,該女士痛苦陳述,丈夫歸國幾年后,一步一步從一個謹小慎微的書呆子,變成一個滿嘴謊言、貪污科研經費的“壞人”。他學會了把家中所有和科研出差無關的、比如親朋好友的機票,都算到科研項目里面報銷,并為此感到得意。
目前,科技界的腐敗問題備受關注。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常務副院長陳英旭,涉嫌貪污上千萬元專項科研經費一案,已于今年3月開庭審理。如果這一指控被認定,可能創造貪污科研經費的新紀錄。
今年7月,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接受組織調查。
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公開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審查兩起有關科研經費的違法違紀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環境領域專家,另一起是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
“最近一年,反腐力度越來越嚴,反腐力度大總是好事,但在過程中還是應該把制度理順,要像大禹治水一樣,順著水去治,而不是盲目去堵。”董潔林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