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網10月4日訊(記者 李穎 通訊員 閆盛霆)近日,在淄川區召開的“四德工程”建設表彰會議上,一位大學生辭職創辦敬老院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的700多名干部群眾,不少人還留下了熱淚,她就是黃靜,現在是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康壽老年公寓院長。她相繼獲得山東省好青年、淄川愛德模范、十佳愛德標兵、十佳巾幗創業帶頭人、感動淄川人物等榮譽稱號。
放棄“雙師型”醫學教師毅然回家創業
2004年,黃靜從山東大學醫學院本科畢業后,到濟南軍區總醫院繼續學習深造,2006年進入山東協和學院,成為一名“雙師型”醫學教師。常人眼中,在省城濟南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日子過得舒服,這種安逸的生活,也許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
然而,一次經歷改變了黃靜的人生選擇。2008年5月,黃靜母親的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父親出差在外,而當時她的女兒只有6個月大。那段難熬的日子,作為獨生子女的黃靜切切實實體會到了分身乏術的滋味。好在一個多月后,母親很快就康復了,但此時的黃靜,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將來父母老了、生病了,可怎么辦呢?送到什么樣的養老機構才能放心呢?經過苦苦的思索,黃靜思緒一下子豁然開朗:那就回家鄉創辦一家有特色的養老院!
作為“雙師型”醫師,在大學教的是養老護理專業,黃靜想要把自己的醫學特長發揮出來,在照顧好父母的同時,也能為更多的父老鄉親服務,為那片故土奉獻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黃靜既高興又忐忑地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丈夫,沒想到他不但不支持而且堅決反對,并明確表態如果堅持就與她離婚。當時,黃靜既氣惱又傷心:他怎么一點都不理解身為獨生子女的我,在面臨養老問題時的無奈和想為淄川父老鄉親們多做點事的迫切愿望?為了這份事業,為了這個夢想,黃靜毅然選擇了與他分手。她辭去工作后,把1歲多的女兒交給父母,到全國各地取經學習,還學習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先進的養老護理管理經驗,黃靜也成為淄川區第一個考取民政部頒發的養老護理員師資資格證書的人。
2011年5月,黃靜帶著滿腔的激情和熱血,在淄川區龍泉鎮麓村開辦了“康壽老年公寓”。
風雨同行 一路辛勤創業建造溫馨養老院
黃靜租賃的地方是原來村民集資建造的小學,由于院落年久失修,很多設施設備出現故障或直接報廢。還要面對地下水管爆裂跑水、屋頂漏水、路面維修、衛生間裝修、取暖設備更換等等問題,黃靜就像一個陀螺一樣白天干了晚上干。為了節約各項開支,他們自己做保潔、自己做維修工、自己種菜、養雞。沒有錢買康復設備,他們就給老人做純手工的;沒有背投音響等娛樂設備,他們就自己給老人表演節目;沒有多余的資金做展板等室內裝飾,他們就自己裁紙,自己設計,自己裝修。、
轉眼到了11月份,天漸漸變冷了,可是買煤過冬的錢和員工工資還沒有著落,那段日子里,黃靜是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誰能借給我2萬塊錢讓我度過難關,我就給他磕頭也行。”黃靜告訴記者。想不出什么好辦法,黃靜只能硬著頭皮再去敲親戚朋友家的門。她的堅持,她的真誠,感動了許多鄉親,大家1千、2千的湊。在公寓入住的78歲牛繁業老人聽說后,二話沒說,就把一輩子積攢的3000塊錢從銀行取了出來,連利息都交給了她。
無微不至關懷感動鄉親
春夏秋冬,風霜雪雨,兩年多來,黃靜吃住在公寓,天天陪護著這幾十位老人。
89歲的車秀英奶奶入住時心臟功能很不好,每天晚上她都會因為喘不上氣來難以入睡,常常是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非常難受。黃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開始了長達3個月的細心觀察精心調理,有時候半夜老人睡不著就按床頭呼叫器,想找人陪她說說話。看到夜班的工作人員還要照顧其他老人,黃靜就從被窩里爬出來,拖著渾身的勞累,堅持坐在老人床邊,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體慢慢的好了起來,心衰的癥狀也消失了。車秀英內心感激,就把孩子們送的好吃的給黃靜留著,還收其做了干女兒。
76歲的宋玉芬老人入住公寓時有腦梗、高血壓、冠心病病史,不說話、不吃飯、不能動、不能坐、大小便失禁,最嚴重的是骶尾部的褥瘡,指頭伸進去能摸到骨頭。按說,子女應該把她送入醫院治療,但是老人的情況很不樂觀,醫院已經無能為力,僅僅是藥物維持生命,一天的花費也在3000元以上。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子女來說已經心力憔悴了,宋玉芬的女兒央求黃靜留下母親。望著痛苦不堪的宋玉芬老人,黃靜毅然決定將其留下。她用自己創造的方法為老人治療褥瘡、緩解改善其病癥。有一天,老人突然開口對黃靜說,你是如來佛,你來救我的命。那個眼神和那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宋玉芬老人的真實感受,也更加堅定了黃靜從事養老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四德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養娘心安穩,敬爹是本份,一個道理傳古今,要做孝德人。黃靜常常想,我所養護的雖然不是自己的親爹親娘,可兩年多來的朝夕相處,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都如同自己的親爹親娘。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雖然還有許多困難擺在面前,我一個人的力量也比較單薄,但既然選擇了養老這份事業,就要無怨無悔。因為它寄托著我的期望和夢想。”黃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