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改口稱“不實傳言”并表示不作解讀
在網友及媒體的質疑之下,“高壓泵深井排污”這則信息在經歷4天的“謠言”身份后,終于在9月8日得到“正名”。
當天,“山東環境”公布了受“深井排污不實傳言”影響的企業名單,共計25家。官微還稱:“在環境污染總體嚴重的背景下,人們容易對一些傳言信以為真,把猜測當成事實,甚至言之鑿鑿,慷慨激昂。但只要不是主觀惡意,就不應一概歸為謠言。請大家把握謠言的本質,防止誤傷。”
“贊山東環保不再稱高壓泵地下排污為謠言,而改稱不實傳言。”對于這一措辭的變化,鄧飛在微博上表示認可。在此之前,“山東環境”曾在微博上詢問鄧飛是否愿意向受“謠言”影響的企業道歉。
鄧飛告訴記者,在他看來,謠言是故意捏造虛假的事實,試圖惡意傷害對方;傳言則是聽說的消息,并無攻擊對方的主觀惡意。
山東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主任鐘福生則表示,其實,該廳歷來倡導與民眾打成一片,并提供了網站、微博等公開舉報的途徑,從來沒有關起門做事,“歡迎社會各界都來監督。”
問及發布該微博是否有相關背景,鐘福生稱對此“不作解讀”。該中心黨委書記王必斗以“事情已經過去”為由,婉拒了采訪。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環保廳官方網站此前制作了“地下水排污調查”的網絡專題,公布了對一些被舉報企業的調查結果。在該廳官方微博中,也可看到官微轉發、回應網友相關評論。
事實上,對于山東環保廳在微博上與民眾互動的姿態,不少網友表示贊許。大多數網友的疑惑之一在于:有關部門作為被舉報方,是否可宣布哪些舉報屬于謠言?
“寬泛地來講,政府不完全具有對謠言鑒定的權利。因為作為當事部門,你自己說是謠言,公眾不會信服你是否具有鑒別的權利。如果存在私利動機,那就有問題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告訴記者。
張志安認為,為了避免對網絡舉報的打擊,網絡爆料應該更多地被視為一種線索,公權力對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應該苛求過高。因為一方面,公眾反映自己的問題可能會帶有自身的情緒和私利,另一方面,公眾不具備像記者那樣能夠對事件進行完整調查的權利和資源。
近日,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在接受河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公民提供線索,政府動用人力、物力去調查,這不能說是額外的負擔。“不要苛求線索的完全準確,憲法和法律都規定,鼓勵公眾檢舉揭發違法問題。環保系統應該是比較開放的領域,它是一個公眾的事業,為什么不公開呢?”
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看來,在判斷事實是否真實之前必須先做調查,既要防止網絡上蓄意、惡意的造謠,又要確保公民檢舉、揭發的自由,“在網絡上給謠言定性,需要非常縝密的調查過程,需要政府部門密切地與民眾溝通。”
沈陽說,政府部門要將微博、網站及電話等溝通渠道保持暢通,讓公民反映的問題能迅速進入政務處理的渠道之中。一些舉報引發的重大惡性輿論反應,常常是從不注重小的細節慢慢發展而成的。
“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日常工作要深入實處,多調研現實環境,同時予以信息公開,比如這段時間政府環保部門到底在干嗎,工作重點是什么,查證當中存在哪些問題等等。”沈陽說,這樣可以緩解民眾與環保部門可能存在的一些誤解。
“如果無節制地制造和傳播謠言,對社會影響確實是很大的。我們支持司法部門通過法律的方法來懲治謠言、凈化網絡環境。”鄧飛表示,“但是,我們不能通過打擊謠言來限制人們的自由表達,尤其是對公權力的監督和批評。”
本報北京9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