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日從教育部獲悉,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制度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新增山西、安徽、山東、貴州4個省。改革包括國家統一制訂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和考試大綱;師范畢業生不再直接認定教師資格;破除教師資格終身制,實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冊等內容。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說,改革試點后,由國家統一制訂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和考試大綱,使教師資格考試對標準的把握更加嚴格,有助于提升教師資格考試的社會聲譽和教師隊伍的來源質量。
“師范生進入教師資格考試范圍,對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倒逼機制。”許濤說,師范院校已開始著手整合教師教育資源,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對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以考促改的局面初步形成。
加強對在編在崗教師的定期考核和嚴格管理。將教師完成5年一周期360培訓學時作為定期注冊的必備條件。許濤說,通過推動教師全員培訓的大規模開展,試點地區教師普遍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定期注冊改革幫助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摸清教師隊伍的底數,規范教師資格證書管理,推進持證上崗制度的落實。結合定期注冊工作,各地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教師資格定期注冊信息管理系統,為教師隊伍建設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數據和信息。
此外,改革還包括將考試命題和考務組織交給專業化的教育考試機構承擔,由專業化教育考試機構負責筆試和面試的組織實施工作;完善考試科目設置,突出對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考查,廣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學活動設計等多種特色題型,有利于擇優選拔樂教、適教人員取得教師資格。
據了解,教育部力爭在2015年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實現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的目標和要求。
另外,教育部3日提出要把師德建設納入教育督導評估體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將違反師德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還要劃出師德紅線,制定國家層面對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處理辦法。
近年來一些教師嚴重違反師德的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損害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針對此,教育部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制定出臺《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并于3日向社會公布。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說,教育部將以建立健全師德年度評議制度,師德問題報告制度,師德狀況定期調查分析制度和師德輿情快速反應制度等手段,構建“凈化”師德的動態監督體系。
意見提出要建立包括教育、宣傳、考核、激勵、監督、懲處、保障等七大機制在內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如: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師范生培養、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培訓都必須開設師德教育課程;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評優獎勵的必要條件,作為晉職晉級、人才培養的優先條件,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應評定為不合格,并在教師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和特級教師評選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突出師德激勵,將師德表彰獎勵納入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獎勵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