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當時的興十四村黨支部副書記付華廷用背回來的1130個零件組裝起了村里第一臺拖拉機。
第一批移民居住的草棚。
如今不少村民都住上了2層別墅。
興十四村的萬畝水稻試驗田。
大眾網濟南7月29日訊(記者 赫洋)60年前,36位來自山東臨沂的移民來到荒涼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成為了這片北大荒上的第一批拓荒者。60年過去了,這批移民憑著山東人特有的那股闖勁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將當年“無房、無樹、無耕地”的“三無村”建成了人均年收入6萬多元,總資產超過18億的“億元村”。
60年前36個移民北大荒上開始創業 吃草根住草棚
黑龍江省有著廣闊的土地,但卻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無法開墾。1953年,山東省相應國家開墾“北大荒”的號召,向黑龍江移民26000人。其中,來自當時臨邑縣洪瑞區和湯河區56個村的428名村民,自愿報名來到了甘南縣興十四村。
當時興十四村的情況讓移民們吃了一驚,他們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荒原,地上插著一根木頭棍,上面有一面小紅旗,寫著“興十四村”。當時的興十四村,完全是一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屋一棵的“三無村”,剛來的移民只能從荒原上砍一些茅草,搭成棚子棲身。由于條件太艱苦,有90%以上的移民返回了山東老家,只剩下8名共產黨員帶著親屬共36人留了下來下來。
1957年和1958年,臨沂縣又有92名投奔親友的“掛鉤戶”來到了興十四村,加上最初的36人,這128人成為了興十四村最早的拓荒者。在冬天,興十四村的氣溫低到零下40多攝氏度,移民們住在四面漏風的草棚子里,晚上根本睡不著覺。當時的土地還沒得到改良,全部是沙土地,每天早上起來,移民們全身,甚至連耳朵里都是沙子。
貧瘠的土地根本沒法種糧食,移民們吃的是甜菜渣滓、豆皮子和草根。過年的時候,全村用借來的8斤玉米面蒸出了240個窩窩頭,每個只有2兩重,里面僅有二錢糧食。當時的農業生產缺乏機械的輔助,移民們只能用人拉犁,用人拉車,用人拉磙子碾場,從天不亮到太陽落山,也開不出幾畝耕地。
移民的頭8年,興十四生產隊的移民們一分錢都沒看著,往山東老家寄信時,連買一張郵票的錢都湊不出來。在甘南縣,興十四村也是出了名的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
一臺拖拉機帶動全村發展 村辦企業讓興十四變成“億元村”
1970年,“窮怕了”的興十四村人選舉了年僅21歲的付華廷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付華廷也是第一批山東移民,出生在臨沂的他,在8歲那年,由父親背著他和母親來到了興十四村。
上任伊始,付華廷就發現,興十四村擁有大量土地資源,但苦于人力不足,無法開墾。為此,他想到了用機械化開墾土地,但問題又來了,在計劃經濟時期,購買開荒用的拖拉機需要指標,但興十四村一個指標都沒有。
于是,“膽大心細”付華廷想到了“化整為零”的辦法,3個月里,他拿著鄉親們賣羊毛攢下的8000多塊錢辛苦錢,一趟趟的跑到甘南縣城和齊齊哈爾市,硬是用人背肩扛的辦法,硬是背回了1130個拖拉機的零件,在3位老拖拉機駕駛員的指點下,“拼”出了一臺拖拉機。當這臺拖拉機成功發動的那一刻,全村的鄉親們在村口放鞭炮,高興地就像過年一般。
興十四村的鄉親們不會想到,正是這臺拖拉機徹底改變了整個村子的未來。用上拖拉機的當年,興十四村就新開了4000多畝耕地,而過去,村里的所有耕地加起來還不到1000畝。1971年,興十四村的近5000畝土地大豐收,興十四村不僅從過去的“要糧村”變成了“賣糧村”,鄉親們的飯碗里更是多了原來過年都舍不得吃的肉。
就這樣,靠著一臺拖拉機,興十四村的農業發展逐漸走上了快車道,1976年,村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不滿足現狀的興十四村人發現,要想真正富裕起來,必須走工業化、產業化的路子。于是,他們開始在村里辦起了小酒廠、小油坊、罐頭廠等“五小”工業。1983年,村里籌建興十四乳品廠,1985年投產,日處理鮮奶10噸,當年盈利65萬元。1989年,村里的甜蜜素廠投產,年收入2000多萬元。1994年,村里僅用5個半月就完成了年產3000噸檸檬酸廠的建設,年收入3000多萬元。隨后,又利用生產檸檬酸的廢料,建起了節糧飼料廠,年收入2000多萬元。2000年,村里在齊齊哈爾投資5000多萬元建設了20萬噸淀粉糖廠,年收入超過1億元。
山東人的性格造就興十四“領頭人”,2年內人均收入要到10萬元
在付華廷和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進入新世紀的興十四村走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村辦企業的基礎上,興十四村成立了擁有35家企事業、18億多元總資產,是集農、林、牧、生物制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房地產開發和國際貿易于一體的黑龍江富華集團。2002年,興十四村的“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家農業板塊上市的股票。
2012年,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18.1億元,總收入實現15.2億元,利稅實現8800萬元,村民年均純收入6.58萬元。如今,昔日只能住草棚子的村民們住進了村集體蓋的二層別墅,每年村里發的糧食幾乎吃不完,村民們徹底擺脫了剛來黑龍江時那種忍饑受凍的生活。
盡管興十四村已經成為了全國有名的“發達村”,但興十四村的“領頭人”付華廷和村兩委一班人卻還是閑不下來。“咱們山東人就是喜歡干事,愿意干事,每天不干點事身上就難受。”付華廷這樣對大眾網記者說。盡管身患多種疾病,隨時都可能倒下,但“愿意干事”的付華廷現在每天還堅持工作,為村里的建設拿主意。
他告訴大眾網記者,下一步,興十四村將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示范、科技化示范、城下一體化示范的典型效應。依托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實現現代大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化。同時,吸納剩余勞動力,帶動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通過一、二、三產業項目的發展,加快收口聚集,推進城鎮化。到2015年,興十四村將建成擁有5萬人口的小城鎮,總資產達到35億元,總收入達到65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