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7月29日電(記者 劉寶森 席敏 興越)橫跨中國9省區的黃河百年來在其尾閭黃河三角洲地區向海洋方向沖積出近800萬畝的未利用地,為中國這個最后待開發大河三角洲“儲藏”發展空間。截至目前,黃三角地區已有20多萬畝的未利用地得以開發利用。
未利用地,是指鹽堿地、荒草地、灘涂等不屬于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地。據山東省發改委摸底,黃三角地區未利用地總體規模為792萬畝,其中,適宜開發的482萬畝。統計資料顯示,黃三角土地后備資源得天獨厚,人均未利用地0.81畝,比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近45%。
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說,黃河三角洲的未利用地在中國沿海省份獨一無二,隨著土地后備資源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去年10月,山東省在黃三角地區啟動了未利用地開發項目,與國土資源部溝通銜接,共同推進區域內東營和濱州兩市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
據山東省發改委介紹,截至目前,國家和省級已安排專項資金14億元,有21.4萬畝鹽堿灘被改造成耕地和建設用地,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更為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土地支撐。
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薛榮建說,黃河三角洲地區雖然鹽堿地較多,但不缺土地。自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黃河在河南蘭考決口北徙,由原來注入黃海改注入渤海,至今這條大河在入口海仍以每年1萬多畝速度向海里推進岸線,因此這里“生長”著中國最年輕的土地。
未利用地開發主戰場之一東營市是在三角洲上建起的城市。據東營市發改委的最新數據,東營市未利用地面積411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3.25%,是中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
在這個市河口區新戶鎮,記者看到一片建設規模約為12萬多畝的土地利用項目已經接近尾聲,區域內土地已經被深松,并埋入暗管用于排堿。新戶鎮副鎮長樊純銀說,通過田塊整理、溝渠配套、林網覆蓋,這塊原本由農戶零星種植棉花、玉米、小麥的農田化零為整,并可將分布其中的未利用土地開發成為耕地,可新增耕地3萬多畝。
從去年10月開始在這里投資河口生態農業產業園暨百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的正邦科技公司總經理陳大偉說,從去年11月開工到現在,公司已經租用了1.3萬多畝未利用地,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如此大的面積在其他內陸省份已很難實現。這個項目受益于未利用地,并可通過種養結合的方式,將養殖場產生有機肥用于鹽堿地改良。”他說。
截至目前,東營市已啟動實施未利用地開發項目7個,總規模28.53萬畝,建成后新增耕地11.6萬畝。
未利用地帶來的發展后勁在與東營毗鄰的濱州市也得以彰顯。當地曾經荒蕪的鹽堿地通過開發利用,從江蘇吸引來了一家專門生產經營精細化工產品的企業。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NMP(鋰離子電池制造材料之一)生產基地。企業總經理徐宜彬說,黃三角地區地大物博人員稀少,他的企業從當地購得100畝土地,從價格上講,要比長珠三角地區便宜三分之二左右。
按照山東省的規劃,10年內黃河三角洲將開發未利用地200萬畝。濱州市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苗福峰說:“未利用地是黃河三角洲最寶貴的天然資源,將這些土地平整開發出來,就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