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投資差錢,海島游一停十余年
位于青島的田橫島和靈山島,一個是以企業開發為主,一個是地方政府開發為主。目前,靠企業開發的田橫島因投資減少,從20年前的省級旅游度假區變得游客稀少。靠政府開發的靈山島經過14年建設,現在每年進島游客超過10萬人次。無論旅游現狀如何,兩個海島在開發過程中都經歷了海岸線退化和島內環境被污染的境遇,如今為了海島的可持續發展,雙方又不得不“補交學費”,重新審視海島的發展之路。
田橫島開發21年:企業投資決定興衰 島民從商后又棄商從漁
本報記者 藍娜娜
昔日人氣旺如今游客稀
田橫島位于青島即墨市東部海域的橫門灣中,1992年在三聯集團的投資下發展旅游經濟,吸引了上百萬游客登島游玩,被評為省級旅游度假區。但從2002年起,三聯集團投資大幅縮水,設施老舊使游客越來越少,全年游客量由之前十多萬降至如今的三四萬。
“田橫島興盛期,進島的人一天要好幾千,現在除了個別的會議團體,散客每天平均有10個就不錯了。”三聯集團田橫島度假村穆經理說。
許多曾在田橫島旅游興旺期“棄漁從商”的村民,如今“棄商從漁”。曾擔任30年田橫島村支書的宋武秀說,島內飯店由46家減到11家,全村90%的中年男子重新當起了漁民。
無節制養魚海岸線受損
按土地用途劃分,田橫島東邊是林地和漁池,中間地段是村民居住集中區域,西邊沿海一帶由三聯集團負責旅游開發。記者探訪發現,東部海岸上一個個人工壘造的海參、鮑魚養殖池沿線排布,原有的海岸線樣貌已經被破壞。
“從現在保護海島的角度看,沿海建的海參、鮑魚池對海岸線有破壞,但在1993年,村民搭建養殖池是受政府鼓勵和扶持的。”宋武秀說,田橫島海岸線長8公里,養殖池占據了三分之二的海岸線。
此外,田橫鎮沿海育苗棚有數千個,將污水直接排入海中。“過去一艘小船打20斤魚蝦很輕松,現在連10斤都不到。”島上一位漁民說。
缺乏政府監管無序經營成常態
相比政府扶持發展的海島旅游度假區,田橫島旅游度假區的全部事宜均由三聯集團一家負責,島上沒有任何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駐守。
在入島的收費口,十多位村民或下棋、或聊天,這些村民均在島上開飯店,且各家都有旅游電瓶車。原先最多滿載收費100多元的電瓶車,如今有村民要價近400元,吃飯抬價的問題更嚴重。
“三聯集團只負責旅游開發,經營監管應由政府承擔,而且,像田橫島碼頭這樣的公共設施,政府也應共同承擔維護責任,不應由三聯集團全部承擔。”度假村的尹先奔說,在連年虧損情況下,本就資金鏈斷裂的三聯集團無法承擔更多社會職責,如今島上拉客宰客泛濫,讓田橫島魅力越發耗盡。
靈山島開發14年: 政府主導開發 發展13年又要修復生態
本報記者 潘旭業
從青島黃島區積米崖漁港碼頭乘船出發,經過40多分鐘的航行,便到達了有著北方第一高島之稱的靈山島。這個總面積7.66平方公里的海島上零散地分布著12個自然村,居住著2200余名居民。從1999年開始發展海島游到現在,每年進島游客由最初的幾千人,增長到現在的超過10萬人次。
旅游火爆海灘卻被嚴重損害
今年80歲的居民徐增花在停止出海打魚之后,在14年前開了島上第一家農家樂,之后又交給兒子打理。“1999年島上就到處宣傳要做旅游,但也沒見幾個游客。”徐增花說。從2006年開始,隨著島上景區初步建成,進島游客數量急劇增加,島上為數不多的農家宴開始火爆,一下子猛增到120余家。
游客數量的迅猛增長,使島上的自然生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原本就相對貧瘠的自然資源更顯得捉襟見肘。相關分析顯示,2007年靈山島岸線長度為14.29公里,比1992年減少了60米。
游客素質參差不齊對島上環境造成的污染更是顯而易見。據黃島區積米崖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每年游客超過了10萬人,據估算日產生垃圾近8噸,不僅占用了島上原本稀缺的土地,還威脅到島上脆弱的生態環境。”
開始重視生態補交3000萬“學費”
根據《山東省海島保護規劃》,靈山島連同周邊的鳳凰島和董家口等42個海島將聯合打造靈山島群組,構建多元旅游業大格局。其中明確提到,靈山島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海島生態系統典型,生物資源豐富,但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重點加大靈山島生態修復力度,保護海島生物多樣性。
記者從積米崖管委獲悉,自2012年上半年開始,靈山島獲得了中央財政海島保護專項資金3000萬元,啟動了海島生態修復項目,主要包括靈山島岸線整治、環島路改建、垃圾集中處理、蓄水涵林、海底電纜復線等9項工程。
目前,靈山島上已經建立了垃圾中轉站和垃圾填埋區,并且引進了垃圾處理的工藝線和無害化處理設備,修建了垃圾壩、調節池等配套設施,有效地保證了島上垃圾的合理處理,避免了垃圾對島上生態的污染和破壞。所有的工程實施完畢后,將有效解決靈山島的交通、用水、用電、垃圾和污水處理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