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濼源大街上被撞歪的咪表,機芯已無蹤影。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咪表
17日,濟南濼源大街一臺咪表頂蓋被揭,內部線路板被掏空。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本報濟南7月17日訊(記者 董釗) 17日,濟南濼源大街東口西北角,寫著“停車誘導系統試運行(咪表)”的指示牌被拆除。在濼源大街存在三年的咪表,即將迎來最終的結局——停用并拆除。每臺動輒上萬元的咪表,作為“停車計時刷卡收費”的先進管理工具,卻在濟南遭遇“水土不服”,很久前已淪為標記停車位的擺設。
17日,隨著濼源大街施工進程的推進,兩側輔道逐漸向行人和車輛開放。在附近一家單位工作的王先生又開始將車停在輔道一側靠近咪表的位置。多年來他一直在此處停車,這次,他察覺到了變化——咪表停車位沒有管理人員前來收費,新鋪的路面也沒有原本劃有的停車位標線。
相關部門人士表示,濼源大街兩側共245塊咪表將停用。“咪表存在三年,但它的功能發揮與起初設想差距太大。”
2012年8月,針對濼源大街的改造就已提上日程。按照原方案,利用非機動車道的多余空間(約3.25米),在濼源大街上開辟新的集散車道,滿足車輛進出需求和路口專用右轉通行需求。也就是說,現在咪表停車的位置將被行車道取代。
另外,濟南市“主干道禁停”的工作也在緩慢推進。濟南市針對目前較為普遍且嚴重的停車亂象,年內,包括濼源大街在內的多條主干道將逐步取消輔道、人行道臨時停車場。可預見的是,沒有了停車位,咪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按照設想,咪表的使用將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計時收費、提高車位循環效率。但是運營不久,問題就逐漸暴露。“有些人以各種理由不交費、有些人交了一小時的費用卻停一天。”
咪表管理方濟南科溢交通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沒有接到濟南停用咪表的正式通知。該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三年來的運行效果不理想,一千多萬元的投入虧損嚴重。
咪表計時收費模式此前在美國、歐洲一些國家運行良好,但在國內屢遭挫折,早在2003年,威海市就曾引進咪表,后來遭遇停擺危機;在廣州,咪表也屢遭破壞。
“先進管理”仍靠人工,計時繳費全憑自覺 智能咪表,來濟南就變笨了 本報記者 董釗
咪表這種停車誘導管理模式,在引進濟南之前,有過不少成功的經驗,但這些經驗多是來自西方國家或者香港地區。這種一臺動輒上萬的昂貴“舶來品”在濟南濼源大街上出現之初,其前景如何就曾引起各方揣測。如今咪表運行的窘狀,在不少市民、業界人士乃至交通管理者看來,并不算是意料之外。
設想:加強車位循環 現狀:很多車一停就是一天
按照最初設想,運行咪表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計時收費的方式,讓路內停車位有效循環,杜絕有些車輛一停就是大半天的現象。然而,咪表運行三年,這種現象并沒有得到改變。
在濼源大街上一家公司上班的陳女士,用“捉迷藏”來形容她每次上下班停車、開車的經歷。由于單位沒有停車位,她的車輛只能停在濼源大街的兩側輔道。在咪表運行之初,停車管理人員看到有車過來,嚴格按照2元/小時收費,這讓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的陳女士難以招架。
“后來我就交2元錢,說停一會兒就走。”可陳女士的小聰明很快被管理員發現,遭到多次警告。之后她就趁管理人員不在或者給其他車輛收費時,抓緊停車開溜。
一名停車收費管理人員也有一肚子委屈。“有些人給個一元兩元,一停就是一天。有些人一要他交費,就大發脾氣……”
按管理部門原先設計,咪表計時收費的停車位,是為車主臨時停車所用。“停車位要循環起來,在沿街單位上班車主的車不適合停在這里,會占用太多停車資源。”交警部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設想:刷卡收費智能高效 現狀:收費靠人工,還能講個價
“只需輕按幾個鍵,再一刷卡,便可完成停車繳費過程。”這是咪表剛到濟南之初,管理方和公眾預想的咪表優勢。如今看來,這樣的功能已經喪失。
對許多人來說,咪表成了提示停車位的標志。“看見有咪表在,就說明停在這里不會貼罰單。”在泉城廣場附近上班的張志說。
很長一段時間內,咪表收費依然是依靠人工。一位停車收費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正是因為人工收費,也就讓駕駛人有了討價還價的余地。“有人給一元兩元的,也有給三元五元的,都不一定。只要大差不差,也沒法和駕駛員去計較,計較多了就會招臉色。”收費不規范,間接加劇停車超時現象。按照規劃,咪表停車最長時間不能超過4小時,而實際上,停一天的車有很多。收費管理人員一般以提醒為主,但多數車主對車窗上的超時提醒置若罔聞。交警部門曾醞釀依法處罰超時車輛,但最終未果。
按照咪表的設計,車主可以在儀器上刷一卡通,但是普及效果不理想,這也是收費靠人工的原因。
咪表被引進濟南的初衷就是發展智能交通。如果實現了咪表刷卡計時收費,有關數據將傳至后臺,實現通訊連接,從而實現停車智能化管理。但是,這種想法最終還是落空了。
多方猜測: 拆下的咪表 去向何方? 本報記者 董釗
按照咪表管理方濟南科溢交通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的說法,這些咪表系統主要是采用企業投入的方式,“企業投入了一千多萬,目前來看虧損比較嚴重。”
三年來,針對咪表的“水土不服”,各方對咪表去向存在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咪表不適應現在的交通現狀,會徹底淡出濟南的道路;也有人認為,咪表會選擇更適合的路段再次試點。
濟南科溢交通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則表示,咪表之所以面臨諸多困難,主要是因為收費乏力。“如果對超時停車有相應處罰措施,那么收費管理就會逐漸規范。”
按照原來引進咪表的初衷,咪表將為城市中心區的階梯式停車收費進行先行試驗,但這一效果也沒有實現。目前《濟南市機動車停車收費管理辦法》已于今年5月1日出臺,但有關階梯式收費的具體舉措尚未有明確說法。
咪表“難兄營”: 海口10年4換 北京閑置95%
據介紹,從1999年至今,北京一共安裝了近1萬臺咪表,結果多數淪為“街頭棄兒”。根據2010年的統計,北京大約有95%的咪表處在閑置甚至廢棄狀態,其中不少已經被嚴重損壞。一臺咪表從最初進口的高達幾萬元,到后來國產也需要上萬元。咪表成為昂貴的街頭“擺設”。
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部分城市開始陸續引進咪表,以改變停車難、停車亂的混亂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采用過咪表管理停車的城市至少有50個:北京從1999年開始應用咪表,但絕大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武漢全市咪表使用率不足10%,淪為街頭擺設;海口10年間4次更換咪表設備,民眾無所適從,咪表項目名聲掃地;哈爾濱咪表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另外,杭州、南昌、石家莊和長沙等城市,咪表應用也糾紛不斷,相關部門干脆叫停了咪表項目。
本報記者 董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