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謝謝,我唯有鞠躬感謝!”日前,本報記者前往濟寧微山縣微山島上探望92歲抗戰老兵殷延偉。臨行時,老人含淚鞠躬致謝的場面,更是令人心酸。 本版文/記者陳學超圖/記者劉暢
青年:棄筆從戎征戰抗日戰場
生于1921年的殷延偉,“七七事變”爆發時,正就讀于當時的濟寧中西學校。“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機轟炸濟寧。因不愿做亡國奴,師生一行4人棄筆從戎,考取徐州十七軍團學生隊。后輾轉陜西鳳翔,經過重新考試后,進入位于西安王曲的黃埔軍校七分校十五期步兵科,胡宗南任主任。
畢業后,被分配至國民革命軍193師579團任團部見習少尉,后任91師272團第二營六連上尉連長。抗戰時期,老人多次與日軍交手。
部隊在河南禹州與日軍作戰時,殷延偉被日軍炮彈碎片擊中,背部、后腦、頸部多處受傷,左嘴角被彈片豁上,昏迷數日險些殉國。至今,老人的右耳后部仍有殘留未取出的彈片。
歸鄉:在微山島上挖了一輩子糞
老人如今生活在微山島上的一個小村落里,家庭貧困,老伴去世多年。六十多歲的大兒子至今仍在島外打工,小兒子平日里靠給人做小工為生。老人除每月100元的六十歲以上老人補貼外,無其他任何收入。
記者探訪時發現,老人居住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墻角的一處已出現裂縫。因一直無錢修繕,為了避免危險,老人只好用木棍支撐墻體,勉強生活。曾去探望過老人的志愿者告訴記者,從部隊回到家鄉后,老人“在微山島上挖了一輩子糞”。
回憶:提及抗戰滔滔不絕意氣風發
雖然身體條件尚可,但老人眼睛罹患結膜炎、淚囊炎數年,且時常頭暈,需靠藥物治療,常年不敢斷藥。
即使如此,提起早年的抗戰經歷,老人仍舊滔滔不絕,意氣風發。對于能有人前去看望、傾聽,老人心存感激。“謝謝你們還記得我。”這是探訪時,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
記者起身告別時,老人堅持要記者留下吃飯。記者婉拒后,老人堅持將記者送到院門外,含淚鞠躬致謝。
因為擔心老人獨自蹣跚回院會有閃失,記者假意離開后,又站在院門外目送老人。恰巧看見,老人像撿寶貝一樣撿起了來訪者不慎遺留在院里的礦泉水瓶。
記者調查
不到一年, 三位老兵相繼離世
關愛老兵,讓我們與時間賽跑
2012年年底前后,本報與山東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聯合,發起“最后的集結號———尋找山東抗戰老兵”大型系列報道活動,與時間賽跑,打撈沉沒的聲音與記憶。
走訪前后,3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相繼離世。這些老兵離開得悄無聲息,令人扼腕。
家住濰坊昌邑市北孟鎮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孫德茂,出生于1921年11月,2012年10月辭世,享年91歲,黃埔軍校畢業。
1939年,孫德茂從老家步行至西安考入黃埔軍校七分校17期12總隊三大隊步兵科。1943年,在西安王曲參軍,后任國民黨暫編52師特務連連長。
1945年,在洛陽附近的西峽口時,老人曾與日軍交戰,后在洛陽西宮接管投降日軍。1947年,內戰未結束,因為不愿打內戰,孫德茂脫離部隊,在四川廣元當過搬運工。后在西安娶妻生子。1960年秋天,回到老家干莊戶地。
2008年,作為抗戰老兵,老人曾為建川博物館貢獻老兵手印。去世前五六年起,老人開始能每年享受黃埔同學會提供的1200元/年的補助。去世前一年起,享受每月55元的養老金。
2013年2月20日,農歷春節剛過,泰安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宋仁堯過世,享年92歲。宋仁堯同樣是黃埔軍校17期畢業生,畢業后任國民革命軍12軍20師上尉情報參謀。
老人生前講述,在陜西安康機場爭奪戰中,日軍使用了毒氣彈。老人中毒后,眼前的天地人都是一片綠色,整個人處于混沌狀態,后僥幸康復。
老人去世前罹患前列腺癌,每月換尿管需要花去二百多元錢,每月收入只有當地村委會、居委會和民政部門資助的340元錢。
同樣在2013年春節后過世的還有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部的菏澤巨野縣抗戰老兵劉青松。1933年,29軍組織大刀隊曾于長城喜峰口夜襲日軍,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劉青松是黃埔軍校軍訓班步兵科畢業生,曾任29軍“大刀隊”武術教官。據劉青松的兒子講,《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拍攝組曾在劉青松在世時,多次就29軍“大刀隊”的一些情況向劉青松請教。
遺憾的是,2013年春節過后,劉青松老人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