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齊魯文化產業園怎么了?淡去文化味 蕭條生意經
齊魯文化產業園整個園區約有900家店鋪,而目前正在營業的不足百家,除臨街的一層聚集了三四十家家居建材店外,其余店鋪基本閑置;在落滿灰塵的玻璃門上,到處張貼著對外出租的信息;正門口的產業園指示牌上落滿厚厚的灰塵,"文化成就時尚,創意引領未來"的宣傳口號也已模糊不清……
2009年9月10日,齊魯文化產業園開園。2013年7月2日,記者探訪發現,開園還不到4年,齊魯文化產業園的文化味已然淡去,園內的生意也漸趨蕭條。
冷清的文化產業園900個店鋪不足百家營業
外面驕陽炙烤,里面陣風習習,微風輕撫著臉頰流下的汗水,倍覺涼爽。抬頭仰望,四周商鋪的玻璃門上黏著厚厚一層灰,門把手上掛著大大的U形鎖,一間間商鋪上,貼著留有電話號碼的招租啟事。從東到西,從西到東,兩條內街走一圈,只碰到三兩個人。這是7月2日,記者在齊魯文化產業園內看到的情景,腦中不由閃現"安靜"、"冷清"、"破敗"一類詞語。據了解,擁有900個店鋪的齊魯文化產業園,目前在營業的店鋪不足百家。
招商人員介紹,齊魯文化產業園分A、B、C、D四個區,共3層。連日來的探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層北側沿街店面大約三四十家商鋪正在營業,南側沿街店面有一二十家在營業,二樓、三樓的店面除個別開門外,幾乎全部大門緊閉,絕大多數都已空置。在C區一樓區北側內街,自正門往西兩側共42間鋪面,全部空置,清一色的U形鎖掛在門上。記者粗略數了數,整個文化產業園正在營業的店鋪不足百家。"這里大部分房子都空著,平時也沒人來,除了沿街的那些店鋪勉強能做得下去,原來里面的店鋪全倒閉了,從兩三年前就這樣了。"一家奇石店的店主,悠閑地躺在椅子上聽著收音機,他說,早已習慣了這里的冷清。
最有文化味的展區已荒廢非遺視界人去樓空
在齊魯文化產業園的規劃設計中,"非遺視界"設在二樓,這里被認為是整座園區內最具文化代表性和特色的展區。2009年開園之時,山東省內的伏里土陶、萊蕪錫雕、高密撲灰年畫、濱州剪紙、藍印花布以及省外的羌繡、藏織等傳承人親自在這里制作展示。這里還展示著各類民俗制品,如濰坊龍頭蜈蚣風箏、泰山皮影戲、臨沂藍印花布、淄博瓷器中國紅等。
如今,整個非遺視界展區已人去樓空,整個展區內都看不到非遺和民俗的影子。一間商鋪的玻璃門上落滿了厚厚一層灰,有人用手在上面畫了四五個小人,其中一個小人頭上三根毛,鼻子畫成了豬鼻子。這幅畫在落滿灰塵玻璃門上的涂鴉,成了整個園區最具"文化"氣息的一角。
在整個主題展區,除大部分空置和已搬走的店鋪外,還零零星星散落著幾家書畫和古玩店鋪,這僅有的幾家店鋪也是大門緊閉,巨大的U形鎖掛在把手上,門上或貼著"有事請撥打電話號碼133××××××××",或貼著"店鋪出租電話139××××××××"。
產業園店鋪走"另類路線"臨街成了家居建材一條街
齊魯文化產業園臨近大學路一側的一樓基本都開成了門頭房,但與文化搭邊的不多,主要以衛寓瓷磚、廚具、五金批發、電器能源等店面為主,自發形成了以建材裝飾為主的一條街。"我們是2010年左右開起的第一家窗簾店,兩年前陸續開始有建材裝修店搬入。"一窗簾門頭店老板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