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擴大抵押物范圍推進融資模式創新
“再過一周,首批‘智融通’企業客戶就能完成評審,很快就能拿到放款了。”6月5日,交通銀行山東省分行零貸部助理高級經理許建強向記者表示,該行知識產權融資產品“智融通”,很快就能“落地”。
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在銀行信貸實踐中倒不新鮮。不過,以往的知識產權質押只能算是實物抵押的補充。僅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山東尚無先例。“智融通”填補了這一空白,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在企業融資活動中,從“幕后”走向“臺前”。
這一變化折射出融資服務模式改革的大方向——抵(質)押物范圍逐步擴大。目前,山東在探索或試點中的抵(質)押融資方式,還有海域使用權、股權、林權、土地使用權等抵(質)押融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林權和農民住房(簡稱“三權一房”)確權頒證工作也已陸續開展。
其中,農村“三權一房”確權頒證,是今后“城鎮化”大背景下,農村融資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發端于棗莊山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融資模式,是山東農村融資創新的先聲。在棗莊山亭,有地農民可獲頒《土地使用產權證》,土地流轉到土地合作社后,合作社將成百上千戶農民手中的“小證”,通過有政府信用擔保的土地產權交易所換成一本“大證”。合作社憑“大證”可申請價值評估,繼而得到金融部門的抵押貸款。
當然,知識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質)押物范圍擴大,還需理順多重關系、作多種準備。
就知識產權來說,許建強認為,知識產權融資仍面臨幾個棘手的問題:一是很多企業的專利尚未產業化,直接拿過來抵押融資比較難;二是一些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評估公司難找到與專利相關的財務信息;三是太依賴北京的評估公司,省內知識產權評估配套機構太少。
土地確權融資也非一帆風順。全程參與棗莊山亭改革的徐莊鎮經管站站長高崇鑾認為:“改革要進一步推進,可能需要修改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現行法律對土地承包權抵押明令禁止,導致脫離產權、圍繞農村土地的融資行為空間十分狹小,只能“帶著鐐銬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