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到6月1日,山東省評審專家組來諸城市就《諸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專家組一行實地察看了濰河公園、恐龍公園、恐龍地質公園等地,并召開評審會議,對《實施方案》進行了審議。專家組成員一致認為,《實施方案》堅持人水相依、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治水思路 ,把水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水資源開發 、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管理等環節,體現了地方特色,同意通過評審。
從漁業入手,緊抓生態平衡
記者了解到,為強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根據相關規定,諸城市制定了《水源地水庫漁業管理辦法》,從漁業經營體制、苗種放養、成魚捕撈、漁船管理、資源增殖和保護以及水質保護管理等方面,做了具體詳細的規定:
一是改革漁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將對外承包改為自主經營,收回水面養殖使用權;二是在養殖方式上,全部取締投餌性網箱、網圍養殖方式,推行自然生態散養模式;三是在品種的放養上,以投放大規格濾食性鰱、鳙魚為主;四是在漁船管理上,采取漁船配置限額制度;五是在漁業資源保護上,增殖放流凈水苗種,嚴格控制有害水生物種入侵,保護生態平衡;六是在水質保護上,取締庫區周邊畜禽養殖場,治理污水亂排現象,禁止垂釣娛樂活動等。
打造亮點,突出濕地保護
創建水生態城市重點打造亮點,突出濕地保護。按照借水興綠的要求,實行組團綠化,逐步實現河流景觀化。以濕地保護為重點,積極推進沿河、沿渠和環庫林帶建設,構建布局合理、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水系林業生態體系。要求每個鎮街新建一處單側寬度不低于100米、長度不低于2公里的水系綠化樣板段。
突出濕地保護的同時,強化執法,抓好野生動物保護。認真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組織開展“愛鳥周”活動,嚴禁非法倒賣、食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發放明白紙3000多份,提高了廣大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自覺性。截至目前,已查獲非法捕鳥案件3起,收繳網具2件,處理當事人1人,救護蒼鷺3只,貓頭鷹1只。
改善水環境,建南湖生態區
堅持構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水土保持三道防線,高標準治理石門山、茁山、見屯嶺、馬耳山等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加強河道生態治理,先后投資10億多元,對濰河、涓河、辛興河、益民河等河道進行了高標準綜合開發治理,對6座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行了景觀化配套,建起21個濱水旅游景區,其中濰河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另有3家正在申報省級水利風景區,形成了“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經濟帶、一根產業鏈”的開發模式。
同時,積極打造南部生態新區,規劃建設了以三里莊水庫為中心的南湖生態區,規劃控制區面積143平方公里,核心區7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資1.2億元。依托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
綜合整治,提升水生態質量
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水生態質量。大力推進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建成銀河、舜河2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 。建成13處鎮街污水處理廠及54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輸污管網118公里,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
同時推動城鄉污水處理廠一級A升級改造,銀河、舜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共投資5700萬元。加強重點流域和水庫整治,對百尺河、非得河、鐵溝河、韓信溝等重點流域和三里莊、青墩等水庫制訂綜合整治方案。同時加大諸城境內47個河流、水庫斷面監測頻次,切實保證水環境安全。
文/圖 記者 王清凱
■相關鏈接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基于統籌協調水利建設與生態建設,強調工程造型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工程布局與自然生態相適應,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加強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給水休養生息的環境,化水害為水利,使水資源和水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排澇安全、工程設施安全;有利于優化城市水資源配置,統籌保障工業用水、居民用水、城鄉用水和生態用水;有利于營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諧的良好城市生態環境 ,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濱水景觀風光帶;有利于挖掘、弘揚厚重的水文化、現代水利科技知識;有利于建立以城市水系為骨架、與水資源相匹配的城市產業布局和規劃建設發展構架,可改善人居環境,滿足人們親水、近水、濱水而居的需要。
2011年下半年,水利部綜合事業局與山東省水利廳開始共同研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2012年4月,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在濟南市召開水生態文明城市發展研討會,并組織專家對《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進行修改完善。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山東省啟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是一項開拓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是加快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的重要舉措。前不久,山東省發布了國內首個省級地方標準《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頒布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啟動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