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棗莊5月22日訊(記者 張旋) 近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第三批名錄公布。據了解,此次共有62個項目入選,其中棗莊有4個項目榜上有名。
據了解,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九個種類,全省共62個項目入選。記者了解到,即墨老酒黃酒傳統釀造技藝、曹縣燒牛肉、萊蕪口鎮南腸、單縣羊肉湯等酒類、小吃類技藝也榜上有名,成為山東省級非遺項目。
據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王主任介紹,此次棗莊共有四個項目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第三批名錄。具體包括棗莊市薛城區申報的人燈舞、棗莊市薛城區申報的骨牌燈舞、棗莊市市中區申報的棗莊砂陶技藝和棗莊市嶧城區申報的石榴盆景栽制技藝。
另外,據了解,目前棗莊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5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
□相關鏈接
人燈舞是山東魯南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起源于薛滕一帶,以薛城為主要活動區域。形成于明末清初。俗稱"人燈"!該活動項目一般在盛大節日,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舉行。過去的“人燈”是用條型木凳架在出演者雙肩上固定,凳上捆綁一倒扣瓦罐,罐內點上臘燭,瓦罐一面鉆人臉型的口,眼,鼻等孔。條凳及人體,由各色布袍遮住,形成一個“高大的人”型。表演者做出各種動作,以引人發笑或驅邪祈福。
骨牌燈舞是產生自運河碼頭工人間的一種自娛自樂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傳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一帶。骨牌舞用賭具來編排,根據骨牌的張數,按生、旦、凈、末、丑等戲曲角色每人手拿兩張牌,按照推牌九的形式,交替變換隊形,拼成天牌、地牌、人牌等。在變換隊形中邊舞邊唱,調子固定,唱詞可根據不同地點、不同時令改變內容,骨牌燈舞主要是表現推九牌的危害,對人起到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