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的第二天,他們整裝出發,帶著購買的物資千里馳援;到達震中蘆山,他們走街串巷,將物資和善款送到災民手中。在震區的40個小時里,他們用淳樸和善良溫暖失去家園的同胞,也收獲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面對一張張感激的面龐,他們沒有報出自己的姓名,只說是“山東濟寧人”。
臨行前買了兩萬元的物資
21日中午12點,29歲的小董接到孫姐電話前的幾分鐘,還在自己的咖啡店里忙著打理生意。45歲的孫姐,4月20日地震當天下午,聽說好朋友劉凡航要帶著兩貨車賑災物資趕赴震區,21日上午她和丈夫商量決定,叫上兩個朋友去追劉凡航。36歲的侯先生接到孫姐的電話后立即就同意了,小董也動員店員募捐了2200元錢一起帶上。
“方便面、礦泉水、嬰兒奶粉、藥品……一共買了兩萬多的東西,車上實在裝不下了才出發。”小董說,21日下午1點多,他們四個從未去過四川的濟寧人,一路挺進成都,在路上走了兩天,23日下午5點鐘才到,但他們的目的地是震中蘆山。“那種一心要到一線的心情十分迫切,就像是親人在遭受苦難,我們必須馬上趕到,他們需要我們。后來劉凡航終于拿到了通行證,我們才能一起進去。”
“一進縣城,孩子們就站在路邊舉著牌子,用廢紙版做成的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歡迎親人’,我們四個都流淚了。到了蘆山后,聯系到在體育館附近的一支臨沂山機重建的工程隊,一說山東人他們很熱情的接待我們,還安排的帳篷。”小董說,當天晚飯只吃了碗泡面,入睡時已經深夜一點了,一晚上余震不斷,整個人像是躺在翻滾的水面上一樣,一晚沒睡好。
余震震倒了正在燒水的壺
24日早上8點鐘,四人起床。天徹底地亮了,才看清外面的情況。“路邊全是帳篷,運送物資的貨車一輛接一輛,我才明白地震后的城市原來是這樣。”小董說。一大早,工程隊的老鄉送來一鍋粥。“米粥雖然燒糊了,但在那種情景下,也很難得。”
小董四人從沒想過,燒水沖泡面,對四個成年人來說竟成了一種考驗。向工程隊借來水壺,撿來三塊石頭堆在一起,拾樹葉、廢紙生火燒水。“我在旁邊扇風,突然一陣余震,把水壺震歪了,水都灑了。然后再重新燒,燒了40分鐘水還是沒開,就湊合著泡面了。”小董說。
吃完早飯,小董四人和劉凡航一起去了全縣受災嚴重的一個村莊,路上侯先生開車,車速一直沒低于40邁,一邊是不斷掉落石塊的山坡,一邊就是懸崖峭壁。到了村里,四人就趕緊給嬰兒送奶粉,挨家挨戶送錢。“村民的房子都不能住了,一個單身漢還在屋頂修瓦,把錢遞到他手中的時候,又是一陣余震。有的人家給一千,有的給兩千,給他們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希望。從他們口中說出的謝謝有著不一樣的含義,很重很重。”侯先生說。
返回濟寧,收獲各自感悟
25日上午9點,孫姐感覺身體不適,四人一道返程,還有不少同行的朋友繼續留在那里,給當地村民捐贈物資。27日下午,四人回到濟寧。
“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名字,只知道我們是山東濟寧人,這就夠了。在那里,人性質樸引導著大家,相互扶持。記得在路上看到一輛玉樹的賑災車上寫著‘玉樹人民來報恩了’,令我們大家非常振奮。雖然在震區只待了40個小時,但我深刻領悟到了做人應該學會感恩,做任何事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小董說。
“回來后生活恢復了以往的平靜,我覺得我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不要再做一些無病呻吟的埋怨,看看震區的同胞,他們的眼神是那樣的堅定,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家沒了大家幫著一起重建。人情不再淡漠,那是一種大愛。”侯先生說。
“我們夫妻倆體會到什么叫做大國的團結,災難面前,不管你身居高位還是身纏萬貫,大家像戰友一樣共同面對天災。”孫女士夫婦說,他們打算長期資助震區的孩子,讓這種跨越幾千里的情誼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