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紅軍 通訊員 王會 祝偉康 報道
本報臨清訊 4月20日,為配合京杭大運河申遺,臨清市對臨清會通河段上的元代古閘會通閘進行試掘,開鑿探溝后發現會通閘南、北雁翅長度均在50米以上,裹頭長度在15米以上。據專家介紹,如此大規模的元代運河古閘在全國范圍內尚屬僅見。
臨清會通河段與鰲頭磯、臨清鈔關等共六處節點是京杭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環節。臨清市文史專家馬魯奎介紹,臨清會通河段開鑿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并于至元三十年和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分別修建了臨清閘和會通閘,這兩處船閘與隘船閘一同稱作運環閘,是元朝會通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明朝萬歷年間,會通閘被改作“會通橋”,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從目前掌握資料來看,臨清會通閘應當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保存最好的大型元代古閘。馬魯奎介紹說,會通閘是磚閘,由臨清磚壘砌而成。
會通閘雁翅南北各長50多米,形成巨大的漏斗狀。馬魯奎表示,如此寬廣的古閘,可以推斷出當年會通河河面寬度在70米至80米左右,每日往來船舶在四五百艘,跟史籍中記載的“帆檣如林”互為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