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武漢2萬余大學生背債買“蘋果”,拿著身份證學生證就能貸款,還貸的錢都是從牙縫中摳出來的,百人逾期未還款可能留下信用污點。
萬人信貸、百人失信,這個比例或許并不“觸目驚心”,但背后反映的問題值得思考。大學生缺少獨立收入來源,對蘋果手機等中高檔電子產品趨之若鶩,是否反映出愛慕虛榮的消費觀念?這背后,是不是崇尚奢侈的社會風氣在作祟?
中國的許多大學生已經成人,但是消費觀卻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消費金融公司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始動機下,以寬松的門檻向大學生放債,對非理性消費客觀上形成誘導。子債總會有父還,這恐怕才是消費金融公司敢于放債的底氣所在。盡管央行并未就能否向大學生貸款發出禁令,但是消費金融公司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規范發放貸款,委托家長進行。這樣,才能避免信貸“蘋果”成消費“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