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國鵬
通訊員 趙艷喜 報道
本報濟南訊 2月21日至2月25日,省藝術研究所組織舞蹈、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科研骨干,先后奔赴惠民縣和膠州市,對胡集書會、膠州秧歌進行學術調研。這次活動是省藝術研究所為迎接十藝節組織的一次重要科研活動,也是“齊魯地域文化與民間表演藝術”重點課題的延伸調研。
5天時間里,調研組共采集文字資料百萬余字,采訪錄音達30余小時,照片500余張,錄像20余小時。在胡集大集的書會現場,調研組細致采訪說書藝人,與濱州當地文化研究專家進行座談,還前往胡集鎮胡集村和淄角鎮東楊村進行實地調查,現場采訪了東路大鼓藝人周金山和來自河北保定的西河大鼓藝人張小娣,真實記錄了藝人進村演出的不同境遇。
在膠州,調研人員前往膠州秧歌發源地馬店東小屯村,參觀村里的膠州秧歌陳列廳,與村支書和當地秧歌傳承人楊茂坤、李在會等近10名老藝人進行座談,并觀看了村里的秧歌隊表演。其間正逢元宵節,他們還觀摩了膠州市熱鬧的新春秧歌會,并與膠州秧歌、茂腔和八角鼓的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采訪了膠州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吳英民和茂腔音樂研究專家張忻全和茂腔演員張淑英,對膠州秧歌、茂腔和八角鼓等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發展的問題進行了調研。
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林凡軍表示,通過現場調研、訪談和組織專家座談等形式,對胡集書會和膠州秧歌的歷史、現狀都有了充分認知,對兩個項目傳承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機遇也有了更深入了解。“本次調研為進一步思考傳統民間藝術與齊魯地域文化發生發展機制、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節會民俗互動關系等問題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我們將根據收集到的豐富資料,撰寫相關研究論文與對策報告,以深化我省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和齊魯地域文化研究,同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文化建設獻策獻力,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林凡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