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植樹節,新一輪植樹活動又將開始。年年種樹,樹苗的成活率究竟咋樣?近日,根據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網站對往年植樹節的介紹,記者探訪了省城去年植樹節的兩處植樹點,發現不少小樹已“夭折”。
A
探訪
地點:市中區郎茂山
小樹“面黃肌瘦”,有的竟種在石頭上
據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網站介紹,市中區去年的植樹點在郎茂山,種植數量為2000棵。3月5日上午,在郎茂山一名清潔工人的指引下,記者從郎茂山公園西門上山。到達山頂后,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背面發黃的小樹就是去年種的。
記者看到,這些小樹柏樹居多。柏樹的特性是四季常青,但是這些小樹卻“面黃肌瘦”。為弄清小樹的具體長勢,記者從上而下走了一遍,發現不少小樹已經整體干枯,還有一些雖然頂部是綠色,但是樹腰以下也發黃了。
變枯的柏樹葉沒了水分,放到手里一捏就碎,很輕松就能被風吹散。一些小樹埋得不深,記者用手一拽竟能連根拔起。“植樹節種的樹成活率不高,時間一長,死的樹也成了我們需要清掃的垃圾。”這名清潔工人說。
山上石多土少,在一些平整的石塊上也種著不少樹苗,據記者觀察,這些樹苗外側壘著石頭,里面有一些山土。一名在這里鍛煉的市民說,這樣種樹簡直就是胡鬧,在石頭上種樹怎么生根發芽啊?
繞到郎茂山的另一個山頭,工人正在準備今年植樹節的樹穴。“今年讓挖1500個樹坑,我們已經干了10多天了,山頂上土少,得由人往上背。”一名來自沂水的工人說。
記者走到山頂,發現樹坑之間的距離很短,而且有的樹坑也就20厘米深,下面就是石頭,用鎬頭都刨不動。
回應:
在石頭上種樹是做試驗
針對郎茂山植樹點出現的情況,記者咨詢了市中區園林局的徐先生。徐先生告訴記者,郎茂山上小樹的管理權歸市中區園林局,園林局安排了專門的工人負責護養。
“植樹節種的樹全都是側柏,從青州買的。”徐先生告訴記者,側柏生命力強,按照經驗,一般得種在石縫交接處,“但是石縫畢竟少,在石頭上壘砌樹穴,然后填土,我想做個試驗,看看在這樣的環境里種樹能不能活。”
徐先生說,導致小樹死亡的原因有不少,人為破壞就是其中之一。“郎茂山是免費公園,一些人不知道愛護樹木,登山時會隨手往上拔一下樹苗,這樣也會導致樹木死亡。”至于今年植樹節,徐先生說,山腳下土多,只要用心種,再加上細心保養,基本上能保證成活,山頂用土只能靠人往上背,園林局會考慮多屯些土。
地點:天橋區太平莊南路
不少樹遭斷頭,有的天天喝廢水
與其他幾個設在山上的植樹點不同,天橋區的植樹點設在太平莊南路兩側。太平莊南路北首是黃河,南接二環北路,位置比較偏僻。路兩側有一些代租的場地,路西河溝里全是腥臭的廢水。據介紹,去年植樹節那天,天橋區參與植樹的社會各界群眾1350多人,栽植包括欒樹等各類苗木1000余株。
據路過的市民孟先生介紹,太平莊南路是一條比較新的馬路,為了搞綠化,去年天橋區的植樹點就設在了這里,“我就住在這附近,記得當時很熱鬧,可是就熱鬧了那一天,后來就很少有人來管理了。”
記者看到,這里種的小樹有拳頭那么粗,順著太平莊南路走了一圈,發現路兩側的小樹全是“斷頭”樹。有些小樹的頂端長出了枝條,有些則像電線桿一樣立著,毫無生命跡象。
“這些樹應該是欒樹,生命力挺強,不過種在這里,也是一種挑戰。”孟先生說,小樹旁邊是污水河,工業廢水有可能腐蝕樹根,“另外,夜間往路邊倒渣土的也不少。”
據介紹,去年天橋區共種了一千多棵樹,不到一年,有些樹干已經爆皮。“樹下面都沒有澆水的樹穴,真不知道天氣干旱了怎么澆水。”當記者詢問這些樹歸誰管理時,孟先生表示不清楚。
孟先生說:“這些樹種的地方也不行,有的種在別的樹下面,有的種在電線下面,就算現在活了,長大以后也麻煩。”
回應:
“斷頭”是植樹所需,管理成難題
太平莊南路為何出現這么多“斷頭”樹?記者采訪了天橋區園林局。該局工作人員于先生告訴記者,為方便運輸,這些樹種植時就沒有樹冠。至于會不會影響成活率,對方表示沒有影響。
至于現在樹的管理權,于先生說已經劃給歸屬地,現在不歸天橋區園林局管。隨后,記者致電太平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明國,談到太平莊南路兩側的欒樹,他卻說不歸太平莊管。“還是歸園林局管吧,我們沒養護過這些樹。”李明國說。
記者隨后再次致電天橋區園林局,對方強調說,位于村居道路兩側的樹木需要村居護理,這個說法在藥山街道辦事處城管部門得到證實。雖然管理權不清晰,對這些樹的生存前景,李明國也很擔心,他說路西的污水河是工業廢水,“每到雨季,發臭的污水會漫到路上來,影響小樹生長。”
把脈
為啥年年種樹不見樹
記者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造成“年年種樹不見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的植樹活動不專業,造成樹木存活率低;另外,受客觀條件影響,樹木生長緩慢,這也使得樹木“只見種不見長”。
市民種樹有熱情沒技術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濟南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次參加植樹活動,植樹數量超過1500萬株,造林面積18萬畝左右。可是,如此大規模的植樹活動,最后存活率可能不到一半。
濟南市林業局多年從事植樹造林工作的李先生介紹說,很多市民沒按科學方法種樹,導致“今天種明天死”。“就拿樹穴來說,應該挖多深、多寬,都有嚴格要求,要是不按要求做,樹很難存活。”其次,樹雖然活了,要是后期管護不善,最終也存活不下來。“一些不自覺的人亂砍濫伐,還有的農民在山上放牛放羊,牛羊啃食也是造成樹木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濟南周邊的林場多是開放式林場,每年到了火災高發季節,都難免受山火影響,這對樹木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石頭山、氣候干燥,樹木長得很慢
專業人士介紹,濟南本身氣候比較干燥,并不像南方一些濕潤地區,有利于植物生長。而且濟南周邊的山大多是“青石山”,這種山土質很薄,樹木生長緩慢。另外,目前濟南市周邊的山體綠化都存在“澆水難”問題,這也大大影響了樹木生長。
6萬畝山林不到70個護林員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亂砍濫伐行為一直存在。可是,護林員的數量卻有限。據統計,截至2011年,濟南市林場擁有6萬畝山林,專業護林人員不到70人,遠遠無法滿足看護要求。 (記者 王蕾 王紅妮)
C
建議
植樹要科學規劃,保證成活率
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綠化指導處副處長孫艾修說,保證樹木的成活率,要求對種樹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把控。“選苗要挑健壯的,土壤和水分也有要求,樹穴的深淺也要咨詢指導人員,另外,風大的地方還得固定樹苗,有條件的還可以對樹木修剪,哪個環節有疏漏,都可能影響樹的成活率。”
孫艾修說,山坡種樹難度很大,要想保證成活率,更需要主辦方和植樹者共同努力。“主辦方要創造適合種樹的條件,給予科學、長遠的指導和規劃。” (見習記者 梁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