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派記者 趙云龍 徐傳強 朱文明 發自北京
今年,全國工商聯提出《關于建立和完善水價形成和調整機制的提案》,指出目前全國水價偏低,一些供水企業沒錢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供水已陷入“價格低,質量差”的惡性循環,并建議明確水價的周期性調整原則,根據居民可承受能力制定價格調整方案,如以3年為周期采取“小幅穩進”的方式調整水價。
現狀 大中城市水價每噸平均不到3元
全國工商聯認為,水價的長期偏低,不僅不能反映水的商品屬性,還直接影響到了供水服務,甚至影響了供水質量,與此同時,也使供水行業入不敷出,水廠虧損嚴重,國家財政補貼負擔沉重。
據調查,截至去年年底,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含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城市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平均為每噸2.94元。其中,58%的城市水價為每噸2到3元,33%的城市水價大于每噸3元。全國工商聯稱,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居民可承受水價的研究表明,家庭收入的5%為可支付供水和污水處理服務的上限,有關部門及研究機構也曾提出,我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費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到3%是比較適宜的。但目前,我國水費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過1%。即使是在水價最高的天津市,其水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也僅為0.8%。
問題 供水已陷入低價低質惡性循環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分析,目前,我國水價形成機制單一,城市供水主要采取成本加成定價法,政府進行價格管制的依據主要靠供水企業提供的成本資料,而非社會平均成本或先進成本,但由于成本信息不對稱,難以對供水企業的成本進行必要約束,政府對供水價格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與企業間的“討價還價”。而近幾年水價成本的不斷攀升,使供水企業虧損嚴重。2012年,全國約30%的城市供水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因此,供水企業迫于資金壓力,難以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水質問題被長期忽視,供水質量無法得到較大提高,供水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成本約束機制的缺乏,還造成供水成本不實。例如,管理不善造成的管網漏損、供水單位人員超編、成本分攤不合理等導致供水成本中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這些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按照相關規定,“城市供水企業管網基本漏損率不應大于12%,最高不超過15%”,但實際情況遠未達到標準要求。另外,供水單位人員超編現象也非常嚴重,很多城市供水企業人員超編在50%以上。
建議 水價應連續微漲告別低價低質
今年,全國工商聯提出《關于建立和完善水價形成和調整機制的提案》,建議確定合理的水價調整周期,進一步明確水價的周期性調整原則,并參照國外做法,根據供水的社會平均成本以及居民可承受能力,制定價格調整方案,比如以3年為周期,采取“小幅穩進”的方式對水價進行調整,上漲幅度不宜過大,速度也不宜過快。
另外,全國工商聯建議實施水價成本公開,明確水價定價機制,并落實完善水價聽證制度,召開由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價格調整聽證會,就水價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使利益相關者了解水價構成、計價方式、不同水資源間的比價和差價,以及水價調整的原因等。
風向 濟南將推階梯水價試點和改革
面對水價問題,正在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泉城濟南將有什么動作?據了解,濟南將嚴格限制和禁止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等。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禁止新建自備水源,對原有自備水源應當逐步關閉,建立地下水動態預警管理機制,實施取水量與地下水位“雙控”。
除此之外,濟南還將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展階梯水價的試點和改革工作,并建立合理的水價梯度,通過“經濟杠桿”的作用來控制用水總量,進而實現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