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曉琳
她義務掃大街13年,她向災區和貧困學生捐助20余萬元。她去世的時候,存折上只有22.43元。
1923年,張星南在河南鄧縣出生,1947年考入復旦大學后輟學投奔蘇北解放區,1950年2月來到山東禹城團縣委工作。1954年,一個“反革命”的帽子戴在她頭上,從此開始了長達26年的“批斗”和“改造”生活。1980年,禹城縣委為張星南平反。平反后的張星南用余生無私奉獻社會。
1983年,已經60歲的張星南向禹城市環衛隊申請義務掃大街,她自己買了掃帚和鐵锨,一掃就是13年,累計清掃街道1萬余公里。1996年,73歲的她又向禹城市綠化隊申請義務栽培花卉,先后插條培育月季18萬株、大葉黃楊7萬株,開墾綠地一萬多平方米。
熱心公益事業的張星南對自己卻是十分地“摳”。張星南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話:“現在我的離休金已經不少,除了維持生活和治病,把余下的錢全部有計劃地回報社會。下午3點半,到銀行提1000元交到市民政局,心里踏實。”
從義務掃大街開始,張星南白天從不在家,在外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屋里最值錢的是一臺21英寸電視機,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電器。
“收拾奶奶遺物的時候只有幾件衣服,她從不讓我們給她買新衣服。在她自己身上,能省就省。”張星南的孫女王堅銳告訴記者,奶奶在苗圃培育花卉的時候,還用棒子面和著菊花葉做成菜糕吃,有時候還去撿飯店門口丟的菜葉,爛蘿卜削了這頭吃那頭。幾十年來從沒下過館子,很少吃炒菜,每天只吃饅頭、咸菜、辣椒醬、喝粥等。
張星南在世時,一個月可以拿到離休金3400多元,2012年9月去世時,她的存折上只有22.43元。她在日記里寫道:“很多人都勸我吃好的,不要再捐錢,還有好心人讓我雇個保姆照顧我,這些好心人的心意我完全能領,可我就是做不到。”30多年來,老人以“服奉樂”的名字先后向社會、災區和貧困學生捐款20多萬元。就在生命的最后,她最牽掛的還是捐助過的東明縣一個孩子的學費問題。
無私幫助別人的同時,張星南對家人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張星南的三兒子王國衛是一名下崗職工,曾因公受傷導致三等殘疾。王國衛曾經想讓母親幫忙找老領導調動工作,張星南堅決不同意:“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決不能麻煩別人,現在只要人不懶,就餓不著。”
2005年,張星南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醫生建議每月輸袋血漿,她卻不同意在自己身上多花錢。2012年6月,老人病情惡化,住進禹城市人民醫院,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家人多次要求她轉院,都被她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