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日上午10點多,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司家村,枯草結霜,積雪未融,菜農韓作海正跪在大棚里給卷心菜分苗澆水。“這是2.3米寬的小菜棚,人站不起來,蹲一會兒腿就麻了,還不如跪著干活利索。”韓作海今年60多歲。大棚里的卷心菜剛剛露出地面兩三厘米。
不該一股腦 把菜都賣了
韓作海的老伴兒臉部已輕微微凍傷,紅腫得像要脹開。已經種了30多年菜的韓作海并不知道,濟南的菜價已經連續11周小幅上漲,他們只后悔入冬時不該一股腦把白菜都賣了。
“當時白菜一塊錢七八斤,便宜得很。”韓作海說,白菜一旦凍了就沒人收,老兩口一著急就全賣了。
早知道漲錢,韓作海寧可多買床棉被來保溫。“白辛苦了一場,啥錢也沒掙著”。就算一畝蘿卜能產8000多斤,凍壞五六百斤,以現在的價格賣也能少賠些錢。
他一年共種三季菜,第一季種大棚卷心菜,第二季種大蔥,第三季種白菜、蘿卜、菜花等蔬菜。眼下,他正在種第一季的卷心菜。
唯一讓韓作海感到欣慰的是,去年除了秋季的白菜、蘿卜賠錢之外,其他的都還“不孬”。“刨去成本,還能剩點錢,不過肯定沒出去打工掙的錢多。”韓作海還是羨慕能出去打工的人,干點啥掙錢都比種菜多。

就怕化肥農藥 跟著一塊兒漲
韓作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種了5個棚的卷心菜,面積在2畝左右,建一個棚得用農膜、竹坯子、草苫子等。“草苫子4塊錢一個,一個棚得用60多個;竹坯子2塊5一根,一個棚得用60多根;農膜更貴6塊8一斤,一個棚怎么也得用300塊錢的。這樣下來,搭一個棚就得花近700塊錢,5個棚就是3500塊錢。”韓作海說。
“不光這些,種子、澆水、施肥都得花錢。”韓作海的老伴兒在一旁說,種子20克一袋裝的23元,總共用了150克,近200塊錢;基肥用雞糞,現在是120塊一方,得用8方,這就是近1000塊錢;后期還得施兩次肥,一季2袋子肥,一袋100斤180塊錢,這就是360塊。還有澆水的電費,一季澆5次水,總共用電110多度,一度電7毛5,這是80多塊。這個時候不長蟲子,農藥就不太用了。說起這些花銷,韓作海的老伴兒筆筆記得清楚。
“卷心菜一般養苗用35天就行,但天冷長得慢,今年用了50天。栽上后,過七八十天就能收了。”看著地里綠油油的卷心菜,韓作海笑著說,去年收購價5毛,今年要是這個價,就能掙點。一畝地能收7000多斤,種植的這3畝地,這一季算下來能掙近2000塊錢,當然這還不包括韓作海老兩口的人工成本。
“雖然辛苦,但是遇到好年份,一年下來能掙六七千塊錢,我們也挺滿足的。”韓作海就怕遇到不好的年份,一年白干還得賠錢。如今菜價一上漲,韓作海也很擔心其他東西很快就跟著漲起來了,比如化肥、農藥,只怕上漲的幅度比菜價更厲害。
村里350個大棚 只剩100個
在東張村村民張傳會看來,韓作海的擔心并不多余,“肥料年年漲,種菜難掙錢”。張傳會早已經不種大棚菜,改做建筑工了,一年能掙幾萬塊錢,比起早貪黑地種菜強多了。
據張傳會說,東張村共有420戶村民,1754口人,之前村民幾乎家家種大棚菜,村里布滿了350個蔬菜棚。但近兩年,種蔬菜的村民日益減少,如今只剩下不到100個蔬菜棚了。
“以前,家里種了兩個蔬菜大棚,一年最多只能掙四五千塊錢。”村民張相清和張傳會一樣,在妻子去世后,放棄了種大棚菜。種大棚菜一年微薄的收入,讓張相清很難提供兒子的學費,他只好四處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