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盒子還是40多年前婆婆傳給我的 ,沒想到里面裝的全是地契。”1月7日上午,家住即墨華山鎮柳溝一村、61歲的王培云告訴記者,兒子張萬峰最近在收拾自家老屋時,意外發現了這個裝著地契的木盒子,里面有33張較為完整的地契,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清代咸豐八年(1858年)的 ,最晚的是1954年的,跨度近百年。對此,即墨市博物館的專家表示,這些地契對于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各時期的土地制度及土地權屬變更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收拾老屋發現“古董地契”
張萬峰家住即墨市華山鎮柳溝一村,是一位普通的工人,“這可是33張地契啊,真沒想過家里竟然還藏著這樣的‘寶貝’,這要是在以前我可真發了……”1月7日上午 ,拿著這一沓老地契,他跟記者開起了玩笑。
據張萬峰回憶,幾天前,他跟著母親王培云在收拾自家老屋時發現了一個木頭盒子。“盒子就放在一個墻角里,上面落滿了灰塵,周圍還掛上了蜘蛛網。”張萬峰說,盒子破破爛爛的,有一個角還有一個洞,“我閑著沒事就打開了盒子,沒想到里面裝的竟然全是地契。”張萬峰說,“數量挺多的,我數了數,較為完整的還有33張,而且上面所記載的年代也不相同,也不知道有沒有什么研究的價值。”張萬峰說。
工本費和稅額都有記載
1月7日上午 ,張萬峰把這些地契小心翼翼地拿了出來,一張一張地鋪在床上展示給記者看。記者看到,這些地契由于年代太久,不少已經泛黃、破損,但上面的字跡還比較清晰。“最早的一張是清代咸豐八年立的,最晚的是1954年立的,橫跨近百年。”張萬峰說。
隨后,記者翻閱這些地契發現 ,除了咸豐八年的和1954年的之外,還有同治年間、光緒年間、民國時期等一共33張。而且有些地契上的官印和騎縫章等都清晰可辨。在這些地契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也越來越越詳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地契,更加完善。”張萬峰邊說邊指著一張1954年的地契上給記者看,只見地契上面的分類和項目已是十分詳細,土地的類型、位置、面積、房屋間數、契價以及所要交納的稅額、工本費都有詳細的記錄。
說起這些地契的來歷,張萬峰現年61歲的母親王培云告訴記者,這個盒子是自己40多年前結婚那天婆婆給她的,“我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婆婆就讓我好好保管著。”王培云說,后來她就把盒子藏了起來,“這40多年來,我真把這件事給忘了。”王培云說。
“當時木盒子是完好的,做工也十分精致。其實里面的地契還有很多,不過都被老鼠給啃壞了,真是怪可惜的。”王培云說。
■專家鑒寶
這些地契相當于一部活的歷史書
這些地契究竟有沒有研究價值?記者就此咨詢了即墨博物館張文博館長。張館長告訴記者,地契一般是記錄當時土地買賣和宅基地情況的,地契本身并不稀罕,但像這樣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確實不多見。“從地契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名、地名和印刷等內容。另外,這些地契對研究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有很大的價值。”張館長說,這么多地契相當于一部活的歷史書,對于研究歷史變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他介紹,地契中所說的即東縣成立于1943年,當時以青煙公路為界,將即墨縣分為兩縣:路西地區為即墨縣,路東地區為即東縣,即東縣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于1956年3月撤銷。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1943年8月,中共膠東區委決定,大致以青(島)煙(臺)公路為界,將即墨縣分為兩縣:路西地區為即墨縣,路東地區為即東縣,1956年3月撤銷,其轄區劃歸即墨、海陽兩縣。
張文博館長告訴記者,如果張先生希望以更科學的方式保存這些地契,他們可以代為收藏和保管,并會給張先生發放收藏證書,“另外張先生也可以把地契捐獻給博物館”。
文/圖 記者 徐新東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