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假期,省城氣溫驟降,最低溫-13℃,對多數市民來說,如此大冷天最好莫過于窩在家里,陪著家人一塊兒過節(jié),而一些喜歡購物的則宅在家里網購。網購的多了,快遞員們也就更忙了。昨天,記者隨同一位80后快遞員體驗了他們不同尋常的“元旦假期”。 文/圖記者李人杰
一天最多送 200件包裹
今年24歲的小高,是申通快遞的一名80后快遞員。別看年齡不大,可在快遞行業(yè)已經干了有兩年多了。他所負責的是濼源大街、歷山路和文化西路這一片區(qū)所有通過申通來投送或寄發(fā)的快件。元旦假期,濟南的氣溫一直偏低,昨天更是降到了-13℃,然而小高依舊得騎著摩托車,載著裝得鼓鼓囊囊的大包裹,奔波在大街小巷。雖然很辛苦,但小高希望這種辛苦能持續(xù)下去,因為越是忙碌辛苦,就越意味著一份滿意的收入。
早上六七點左右,小高就開始了一天的忙活,日復一日,重復著收件、分揀、投送幾個單調的動作。一天中,陪伴他最多的也許就是裹在腿上的一對護膝和一輛摩托車。
“每天早上送快件的車來到棋盤中街,卸下全部要投送到我所負責區(qū)域的快件,然后我就按照上邊的地址,挨家挨戶送上門去,每天都得從早送到晚,工作將近12小時左右。”小高告訴記者,他每天的送件量大約在80件左右,多的時候會超過百件,其中“雙十一”最高峰時一天送了200多件。
來回至少要爬樓300多層
采訪時,小高正在文華園小區(qū)送件。他告訴記者,“小區(qū)里全是小高層,可以坐電梯,所以不算很累,只有在3樓以下時,為省時間,就干脆跑樓梯上去。”在昨天送到文華園小區(qū)的全部快件里,有5件要送到不同樓棟的2樓或3樓。于是,記者便跟著小高體驗了一把“跑樓梯”。上、下、再上、再下……幾趟下來,記者已經累得氣喘吁吁,可小高卻絲毫沒有累的跡象,而且上下樓梯的節(jié)奏竟還越來越快了。“這算什么呀,我跑的這一片只有這里是小高層,其他多數地方都是六七層樓,所以每天得不停的爬樓梯,一天至少得爬300層。”看著已經實在跑不動的記者,小高打趣地說,你拖我后腿了。在這個80后小伙眼里,只要一上班,也許最寶貴的東西就屬時間了。采訪中,小高指著手里的一個包裹告訴記者,“這個件我已經送了3次了,今天是第4次送,因為收件人的電話號碼少兩位,所以沒法電話聯系,也不敢直接放到物業(yè),只能一次次敲門看有沒有人在。”小高說,每天最怕的事情就是送到件卻聯系不上收件人而耽誤時間。
出發(fā)前心里先畫路線圖
寒氣逼人,穿著厚厚羽絨服的記者跟著小高在室外跑了近3個小時,凍得直打哆嗦,摩托車上的快件也一點點減少。小高說,“別以為送東西很簡單,其實這里邊也有不少門道,怎么送最省時?怎么送最省力?像這樣的大冷天要想早點收工,不講方法肯定不行。”
難道這送東西還有什么門道嗎?看到記者一臉疑惑,小高笑著說,“門道多著哩!每天拿到當天要送的全部快件,我就要在地上分類,哪些是送到寫字樓的、哪些又是送到小區(qū)的,該先送哪件再送哪件,花個十幾分鐘在心里畫張路線圖出來,送起來就會少跑冤枉路,省時又省力。”
采訪中,小高告訴記者他自己總結的“快遞經”:先送寫字樓,再送單位,因為寫字樓有傳達室,找不著收件人,可以把東西轉給傳達室; 送寫字樓時,所有包裹要事先按由低到高的樓層順序裝到袋子里,然后從最高層開始往下送,到達一樓傳達室時,把沒見到收件人的包裹統(tǒng)一放在傳達室……
在文華園小區(qū)的一戶居民家門前,小高又說,“這個小區(qū)住戶的家門有一個特點,就是敲右邊比敲左邊更響,右邊好像是空心的,輕輕一敲,屋里要是有人就能聽到了。”記者滿臉詫異,小高則笑著說,“一天不停地敲門,熟能生巧而已。”
別人過節(jié)他們最忙
吃飯沒個準頭 生活就在路上
不知情的人,也許壓根兒想不到,就是這個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現在已經是一位兩歲小男孩兒的爸爸了。小高這樣自嘲:上學時沒好好學,就早點娶老婆,然后拼命干活養(yǎng)家。
在歷山路的文華園小區(qū)初見小高時,他正在忙著分揀地上的快件,要把所有寄到該小區(qū)住戶的快件都分出來,然后挨家挨戶送上門。
難道過元旦也沒休息一天嗎?聽到記者的疑問,小高說得很干脆,“我們要是休息了,就會耽誤顧客收件。已經習慣了,除了過年能休息幾天,一年到頭都在忙,而且越是別人過節(jié),我們就會越忙。”
采訪時,正好時近中午,記者的肚子已經餓得咕咕直叫,就想約著小高一起吃個便飯。“實在沒空,我們每天吃飯也沒個準點,下午三四點吃中午飯很正常,要不就是經常午飯、晚飯并到一起吃。”小高詼諧地告訴記者,過了這一陣就餓過頭了,就再感覺不到餓了。
“元旦那天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出租屋里,給兒子打個電話,聽小家伙叫聲爸爸,就感覺不到累了。”原來,小高的老家在濟陽,妻子帶著孩子在老家,他在濟南上班,一個人租房子住在棋盤小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