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體育訊 無論場面還是數據,魯能[微博]泰山客場與上海上港[微博]戰成0比0,都是一個合理的結果。雙方實力接近,創造出的機會也差不多,魯能陣容和經驗略強,上港占有主場之利,所以兩隊都沒什么可抱怨的。
不過,庫卡下半時開始時的一個換人,還是對比賽結果產生了微妙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后45分鐘的走向。這就是用勒夫換下了蒙蒂略。盡管上下半時雙方基本都在僵持中度過,但上半時魯能的進攻是有條理的,下半時則顯得雜亂無章――因為失去了蒙蒂略這個進攻的組織者。
賽前,前場三大外援只能上兩個這道難題,就一直讓庫卡十分糾結。從球隊的整體需要看,應該上蒙蒂略和與他配合更加順暢嫻熟的阿洛伊西奧,可名氣更大、身價更高也更受庫卡器重的勒夫怎么辦?于是,巴西教頭采取了折中之策:上半時用蒙蒂略和阿洛,下半時再上勒夫。
問題在于,當下半時勒夫要出場時,他究竟該換下誰,庫卡顯然猶豫了。按理說該換下阿洛,把蒙蒂略-阿洛組合更換為蒙蒂略-勒夫組合,保持行之有效的4-2-3-1陣型,然而阿洛的狀態和沖擊力是庫卡不愿放棄的,或許考慮到上港硬朗的防守對蒙蒂略的發揮有所限制,因此被勒夫換下的變成了蒙蒂略。
這樣一換,魯能失去了蒙蒂略這副“大腦”,頂替他的勒夫看似亦踢前腰,實際上踢的是頂在最前面的前鋒,不僅直接削弱了魯能的中場指揮,還把阿洛擠到邊路。阿洛和勒夫風格各異,卻有一點完全相同:距球門越近,威脅越大。這次換人使阿洛離球門遠了,勒夫因要經常回到中場組織,離球門同樣很遠,魯能兩大尖刀都在場上,卻自廢武功,對上港的威脅明顯下降。
雖然勒夫喜歡回撤組織,可他的組織能力實在令人難以恭維。此役,他在前腰位置上向禁區內的輸送沒有一次成功,他個人也未能爭取到一腳真正有威脅的射門,反倒是屢屢傳球和突破失誤,被對方斷球反擊。他既沒能踢好中場,也擔負不起前場攻城拔寨的重任。為了適應他的位置,庫卡只能讓阿洛后撤邊路,同時被迫換下張文釗[微博],而在左路如魚得水的劉彬彬[微博]轉移到右路后基本啞火。換一人,動了全局。
勒夫個人實力很強,上半賽季魯能磨合不到位時,他時常憑借一己之力救球隊于水火。但是,賽季后程魯能逐漸成型,蒙蒂略居中調度、阿洛突前沖擊、張文釗和劉彬彬兩翼齊飛的中前場進攻格局業已形成,盤帶過多、回撤過深的勒夫,就暴露出與全隊風格、節奏格格不入的命門,如何保證他的出場時間又不妨礙球隊堅持成熟的陣型打法,成為庫卡怎么也解不開的“哥德巴赫猜想”。
足球不承認假如。果真“假如”一下:蒙蒂略仍在場上,魯能度過了上港高強度防守的上半時,下半時把進攻的速度和質量提起來,破門贏球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如今一場平局,近乎于宣告魯能躋身三甲無望,能否爭到一張亞冠門票,只剩足協杯一座獨木橋。如此看來,換一人,動的還不只是這場比賽的全局,而是整個賽季的奶酪。
勒夫怎么用,庫卡的確應該三思而行了。
文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