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敗走上海灘之后,魯能遭遇本賽季聯賽三連敗,這是繼2011賽季之后的首次,也是魯能進入中超時代以來的第二次。目前,魯能積19分暫居聯賽第四,縱觀中超11年的歷史,這一成績不僅難以沖擊半程冠軍,接下來也難以反超奪得聯賽冠軍。不過,魯能雖然聯賽三連敗,但7個失球卻達到歷史同期最佳。失球少了成績卻下降了,這或許是俱樂部所不愿接受的一個悖論事實。
7個失球為魯能同期最少
從桑特拉奇時代至安蒂奇時代,“永遠比對手多進一個球”的理念,被歷任前南教練所傳承,失球多的現象被進球多的樂觀所掩蓋,所以魯能多年來攻強守弱的頑疾,直到本賽季才開始得到根治。
本賽季庫卡執掌魯能之后,球隊的技戰術理念發生重大變化,除了某些場次的對手太弱之外,魯能在其他多數比賽采用快速防守反擊型打法,扭轉了之前以追求傳控為主的壓迫式打法。同時,烏索、戴琳和王大雷等國內外強援的加盟,也使得魯能的防守硬度得到加強。
截至本賽季第11輪,庫卡的球隊共打入12個進球,失7個球,凈勝球為5個。這樣的表現在11個賽季中算是什么水平呢?記者以2004賽季至2014賽季中超前11輪作同期對比:魯能在聯賽前11輪中共打入191個進球,平均每個賽季的前11輪進17.4個球;魯能在聯賽前11輪共有122個失球,平均每個賽季的前十一輪失11.1個球。
由此可以發現,單從數據角度分析,如今魯能的攻擊力不如從前,但防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縱向分析歷年來的失球數據可以看出,魯能本賽季前11輪的7個失球,竟是歷史同期最少!
土炮集體低迷影響成績
進入中超時代以來,魯能在歷任外籍主帥的打造之下,逐漸確立了壓迫式攻擊型打法,時常打出高比分。魯能曾在2004、2006、2007、2010、2011這五個賽季的某些場次打出過5個進球的比賽,甚至在2006年中超第21輪7:2狂屠沈陽金德,這一比分至今無人超越。
近觀2010賽季至2014賽季魯能攻擊力的分布可以發現,魯能的進球多來自本土球員,期間外援也有過平分秋色的時候,但土炮一直比洋槍好使。尤其是2013賽季前11輪,魯能打入25個進球,其中本土球員打入20個球,外援打入5個球。本賽季,魯能在聯賽前11輪中共打入12個進球,其中11個進球來自外援,本土球員的唯一進球來自張文釗。魯能土炮的集體低迷,可以說是今年的最大變化之一。從這些數據變化可以解讀,為何魯能在同期失球減少的情況下,成績反而下降了,關鍵原因在于本土球員攻擊力沒有得到釋放。
三連敗已經說明,魯能患上了勒夫依賴癥,這在以往的魯能是不可想象的。庫卡是否能喚醒沉睡的本土力量,以及本土球員能否及時適應庫卡的進攻體系,將決定魯能今后在聯賽的走勢。
恒大“鯰魚效應”拉高聯賽積分
2010賽季,魯能在中超11輪過后積20分,排名聯賽第二,并最終奪得中超冠軍,這是魯能最近的一次冠軍年份。隨后,中國足球進入恒大時間,這支“鯰魚”可以說用出色的表現拉高了聯賽的積分水平,近三個賽季的同期積分均在25分以上,比2006賽季魯能巔峰期的積分還要高。
2014賽季截至聯賽第11輪,魯能的積分為19分,但已跌至第四,而恒大同期的積分已經達到27分,雖然距離上賽季恒大巔峰期的31分還有距離,但是魯能想要在聯賽半程之前登頂已經絕對不可能,而聯賽下半程想要超越恒大,難度也堪比登天。
不用等到世界杯開始后的聯賽間歇期,魯能現在就要重新調整坐標系,重新闡釋“超越”的領域所在。在亞冠出局、聯賽奪冠可能性小的情況下,魯能需要思考如何保證明年的亞冠正賽資格,同時繼續修煉“內功”,為俱樂部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作為一家志在打造百年俱樂部的豪門,“超越”未必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