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山東高唐女嬰被扎針案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農村兒童屢遭意外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引起人們對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關注。如何為農村孩子織就一張幸福安全網,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本報記者 王兆鋒 楊秀萍
本報通訊員 王忠友 李鳳國
奶奶的無奈
10月25日下午,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王莊村,8歲的馬政政(化名)緊拉著奶奶的衣角,怯生生地看記者和他奶奶聊天。
馬政政的奶奶78歲了,有點駝背,臉黑瘦。說起孫子,她不住地抹眼淚:“他爸媽在外面打工,只有我照管他。學校倒不遠,2里路,我天天騎著三輪車接送他,但就是沒法管他。放學后他不做作業,我不識字,也沒法管他的學習。現在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以后怎么辦?”
說話間,馬政政跑到屋里看電視。屋子里很暗,電視畫面跳個不停,他幾乎要把臉貼到屏幕上了,在奶奶的呵斥下,才不情愿地往后挪挪椅子。一張吃飯的低矮小方桌,也是馬政政的書桌,上面凌亂地放著碗、菜刀、作業本。
馬政政的爸爸馬利兵湊巧在家,他無奈地說:“我經常不在家,孩子跟我都生分了,連爸爸也很少喊。我想在家門口找個活干,可是沒啥技能,到周邊的企業找工作,人家不要俺。”說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老師的關愛很重要
李慶芳是道口鋪中學初一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她認為,老師的關愛,對農村留守兒童很重要。
“班里有一位農村留守兒童,平時住校,周末回家也見不到父母。他成績不好,有一次他請假一天,卻三天沒來上課。我一了解,這幾天他一直在家里上網,而且提出要退學。爺爺奶奶管不了他。我給他家長打電話,讓他們來學校一趟。家長說很忙,一天能掙好幾百元錢,不想來。我說再忙你也得來。家長來后,我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多回家看看孩子,平時多給孩子打電話交流。家長說沒時間,不掙錢俺吃什么、花什么?經過再三勸說,孩子才回到了學校。我知道他的情況后,在學習上就給予他更多的關照,現在他安心讀書了,進步較快。”
李慶芳介紹,初中生住校,一周5天的花費,80元就夠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每周給200元,也使這個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這一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中較為普遍。
來自聊城市婦聯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聊城市未成年人達到147萬人,農村留守兒童7.6萬余人,其中,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占36%,父親單獨外出務工的占52%,母親單獨外出務工者占12%。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著學習成績滑坡、心理問題突出、安全隱患趨多、存在行為缺陷等問題。就拿心理問題來說,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沒有時間與精力關心孩子,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及道德養成無法關注,造成了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上的真空。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內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二是脾氣暴躁、易沖動、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情緒不穩定、自律能力差。
留住幸福 守住關愛
“那條花格褲,褲腿變短了,奶奶說我的個子又見長高啦。我考了滿分,老師夸我了,哦……遠方的媽媽,你會知道嗎……”一首《留守的孩子》,唱哭了無數留守的孩子,從此以后,東昌府區的老師們再也不敢教這類歌曲了,因為孩子們更愿意把對父母的思念藏在心底里。
面對當前農村日益升溫的“外出打工熱”、“離婚熱”,東昌府區把關愛留守兒童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各部門、學校開展了大量工作,讓廣大留守兒童重新感受到家的溫暖。
為讓每一名留守兒童都有“代理家長”,東昌府區在全區范圍內選出有責任心的骨干教師作為孩子們的臨時家長,盡可能滿足孩子們的物質精神需求。不僅如此,該區還建立完善了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個人基本情況、家庭情況、聯系方式,及其學習、思想動態與監護人的關系等進行詳細調查,并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每周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和思想教育等,全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實現了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與此同時,東昌府區還利用多種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不定期給在校的學生舉辦法律講座。有的學校還實行了寄宿制,把學校變成孩子們的溫暖家園,為雙親在外且親友不能提供有效監護的學生提供食宿和就餐等便利。除此之外,學校還配備了專職的生活老師,對學生進行照顧,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真正為留守的孩子留住幸福,守住關愛。
目前,聊城已建立留守兒童活動站22所,主要分布在各縣(市、區)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社區、村莊和小學。留守兒童活動站內設有體育器材、學習用具,供留守兒童學習或放學后玩耍,有些活動站設置了親情電話室、視頻聊天室、心理輔導室,并有專人負責。這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了學習和活動的良好環境。各活動站運行以來,通過建立檔案、一對一結對幫扶、親情關愛等方式,為留守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