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剛
攝□本報記者 蘇珊實習生 靳倩
10日,已是平陰14歲女孩周晴(化名)失聯第10天。當天其表哥孟先生致電本報稱,10月1日后他一直無法和表妹周晴取得聯系,他搜集線索后發現周晴在淄博某洗浴城內。
10日晚10時許,在獲知周晴準確位置后,記者隨天橋警方奔赴淄博尋找周晴。11日凌晨1時許,警方在淄博一家小旅館內找到小女孩。
失聯整整10天聯系不上女孩
10月2日
孟先生稱,周晴是其姨父家的孩子,他和周晴都是平陰縣洪范池鎮紙坊村村民。多年前,他來到濟南打工。今年8月份,剛滿14歲的周晴輟學要外出打工,父親無奈將周晴送到濟南來投奔孟先生,希望他能給表妹找工作。但因周晴年齡太小,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她只能終日在他家上網。
9月28日,周晴告訴孟先生,想回平陰老家呆幾天。10月1日,周晴自己去了長途汽車總站。2日孟先生給周晴打電話看其是否到家,沒想到電話一直關機無法接通,詢問其姨父才得知周晴并沒回家。6日上午,周晴的電話終于接通,但接電話的是操著外省口音的男子。
“我一聽便覺得事情不妙,便趕忙想去查表妹的通話記錄,但由于國慶假期沒法查詢,我8日才查到她的通話記錄,發現10月1日11:45表妹已進入淄博。”孟先生說。查詢通話記錄查詢到
女孩在淄博
10月8日
8日,擔心表妹出現不測的孟先生到表妹走失地長途汽車總站派出所和民生警務平臺報案,警方介入調查。孟先生查詢通話記錄,他發現周晴9月10日前與一個湖南的手機號碼聯系密切,9月28日后與一歸屬淄博的手機號聯系密切。孟先生遂托朋友查到這兩個號碼是同一個人。
雖然獲得這些信息,孟先生沒敢輕舉妄動。9日,他托自己的一個朋友冒充應聘者給宋某的手機號碼發了短信,內容為:“你們那里是否招人?我想去應聘,詳細地址在什么地方?”沒想到真有了回復,對方稱是在招人,便給了詳細地址,地址是淄博張店區小商品街的一處洗浴城。
而就在同日,孟先生的朋友無意發現周晴上了QQ,就立即與她聊天,周晴在網上只是說了句“手機和錢被扣住了”,就匆匆下了線。
尋找連夜行動奔赴淄博尋人
10月10日
記者隨后與濟南市公安局天橋分局取得聯系。警方也是通過調取周晴的通話記錄,發現周晴失聯前和一淄博的電話號碼聯系密切。通過技術手段,警方獲得了該人的身份信息,并發現該人近期曾用自己的身份證有開房記錄,在淄博張店區一旅館內。10日,在獲得周晴可能在的確切位置后,天橋警方決定連夜行動,盡快找到這名未成年少女,并聯系淄博警方予以協助。
晚10時許,記者和孟先生跟隨天橋警方動身。晚11:50,到達淄博張店區的西六路派出所,兩地警方一起到周晴所在旅館進行尋找。
現身深夜蹲守1小時
終于找到女孩
10月11日
11日凌晨12:05,記者跟隨警方來到位于淄博張店區新世界商業街內一家名叫“艷麗”的小旅館,已有一些警力在此集結。記者看到,商業街內的門頭房幾乎都是這種小旅館,足有30多家,旅館門口閃著奪目的霓虹燈,此外還有網吧等場所。雖然已是深夜,這里仍然不時有化著濃妝的女子來來往往。
通過旅館監控,警方發現了周晴的身影,但在周晴所住的房間內,并沒找到女孩。詢問老板得知,周晴剛離開旅館出去玩了。于是,警方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到周邊尋找,一路蹲守旅館等待。
過了近一小時,周晴返回旅館。
一見到表妹,孟先生一眼沒認出來。失聯前,周晴穿著紅色帶帽上衣,下穿牛仔褲,劉海很長,扎著馬尾辮。但此次一見,周晴剪了齊劉海,穿著超短的熱褲。即便這樣,也擋不住她的稚氣。原委自愿到淄博會網友找工作
周晴自己住在房間內,面對警方的出現,感到很驚訝。她告訴記者,她與淄博男子是在QQ上認識的,在多次聊天后,她主動提出要到淄博找該網友。10月1日,騙過家人,她坐車來到淄博,由于未成年,她沒法入住旅館,該網友便用自己的身份證開了房。
記者問她為何手機為何一直關機,周晴稱手機沒電了,后來因為沒錢交住宿費,手機被扣了。“我在這兒剛認識了一個姐,對我可好了,給我買了這身衣服,還給我剪了頭發。”周晴說,她原本打算在淄博找份工作,但一直沒找到。警方側面詢問是否有人對其侵害、脅迫,周晴稱并沒有。
在警方的勸導下,周晴跟隨警方和其表哥返回濟南。
記者連線周晴父親:
初一上了沒幾天非要退學去打工
周晴到底出身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她為何會做出如此舉動?記者與其父周先生取得聯系。
周先生說,他今年已有69歲,周晴的母親于五六年前去世,當時周晴才八九歲。周晴還有三個哥哥,長期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小時候挺聽話的,近一兩年和外面的朋友一起玩,學壞了,不聽我的話。”周先生說。
“她從小學習就不好,學什么都學不會。今年我剛交上500元錢讓她上初一,剛上了一段時間,就吵嚷著不愿上學了,非要出去打工。當時我打了她兩巴掌,她還跑去水庫尋死,幸好被人發現。”周先生說,無奈下,他只得托付在濟南的孟先生,讓其幫周晴找個工作。但因她太小,一直沒找到。
“孩子找回來就好,通過這次的事,我覺得她還是太小,還是要勸她能繼續回來上學。”周先生說。 (記者蘇珊)
濟南市青少年研究所:
孩子出走或為尋求情感寄托
濟南市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吳法在聽到周晴的事情后表示,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負起責任。“通過我們對問題少年的研究發現,凡是出現問題的青少年必定出自一個不和諧或出現重大變故的家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青少年在家庭缺少關愛,那么就會有更多的外界不良因素侵襲到她的思想中。”
吳法認為,周晴的母親過世,父親年齡較大存在代溝,這導致周晴在家庭中缺乏關愛,家長也不懂得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周晴找網友失聯是一種尋找情感寄托、心靈幫助的表現。
此外學校在這一事件中也負有責任。學校的教育不應只著眼于學習,也不能對所謂的“壞孩子”一味批評。相反,這些孩子更應成為學校重點關注的對象,對其教育引導,不良行為及時糾正,不能一味將其推向社會。 (記者蘇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