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4時42分、43分,山東乳山市(東經121.12368度,北緯36.84度)先后發生3.6級、3.3級地震。威海市大部分地區有感,煙臺市區及萊陽、牟平等地有震感。山東是震災多發省份。據省地震局資料,郯廬斷裂帶、聊考斷裂帶和環渤海地震帶穿過山東東營、臨沂、濰坊、棗莊、聊城、菏澤、煙臺、威海等市及近海地區。歷史上,1668年郯城8.5級地震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東部最強地震,17市中有15市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省內及近海上世紀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10次,平均每10年一次。
綜觀我國近年來的汶川、玉樹、蘆山地震,農村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那么,山東省農房抗震設防情況如何?如何讓百姓建起更多抗震的房子?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農民自建房多半不經震
抗震農房究竟是什么樣?近日,記者走進山東23個“省級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之一的濱州市惠民縣孫武鎮孫武村。幾十座新建的“雙拼”小二樓整潔漂亮。“這房子結實。按7度抗震(與震級沒有直接對應關系,但大致相當于6級地震不倒房)設計的。”45歲的村民俎德清早年干過建筑,對自家房子的構造了如指掌:“地基打了1米多深,地面澆25厘米厚的混凝土做一樓底板。二樓樓板和屋頂也都是混凝土現澆的。上、中、下打了三道圈梁。外墻四角、橫縱墻交角、樓梯下方、車庫門兩側,一共打了12根構造柱。構造柱每隔7皮磚設一道拉結筋,伸到墻體里,把房子箍成一體。”
相比孫武村的抗震民居,不少農民自建房顯得比較隨意。濟南章丘市水寨鎮張莊村的建筑工匠張電君告訴記者,自己從1990年跟父親干建筑至今15年,建了上百座房,平房中只有1戶人家選擇了打上中下三道圈梁、現澆構造柱和底板、頂子。
臨沂地處郯廬斷裂帶,即便如此,在沂水縣楊莊鎮楊莊村農村工匠田寶華印象里,采用抗震構造的自建農房也不到一半。“這幾年當地新建農房中,95%以上的戶家至少打一道圈梁;打兩道圈梁而不打構造柱的人家占70%,打兩道圈梁、用4根構造柱的人家不超過50%,主要取決于經濟條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