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門掛科
疑不堪心理壓力大四畢業生29樓跳下
空留遺憾
6年內修夠學分他即可拿畢業證
捐獻遺體
這,是一個悲劇:6月14日晚,山東建筑大學大四“準畢業生”張凡(文中人物均為化名)從學校附近一高層建筑的29層一躍而下,不幸身亡。此時,距畢業離校僅剩14天時間。張凡的家人想不明白,高中時那個“標準”好學生,大學里怎么會掛掉36門課,更無從捉摸他怎么會突然選擇結束生命。
面對悲劇,張凡的父母卻做出了一個決定:這對來自平邑農村的夫妻,聽到這個噩耗后,悲痛之余選擇捐獻兒子的遺體。張凡的父親說,孩子成長了24年,這個家、這個社會為他做了很多,捐出遺體用于醫學科研,就希望孩子能最后為社會做點啥。
6月27日,蓮花山殯儀館,遺體捐獻現場,在場者百感交集。
高中時“標準好學生”,大學里“逃課泡網吧”——震驚的家人>>孩子,你這是怎么了?
83門課,他36門不及格
24歲的張凡學的是土木工程。他的電腦上,還留有生前的照片:戴眼鏡,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年輕的臉龐有些稚嫩。
看著兒子的照片,父親張成先猜不出,到底是為了什么。他說,兒子走上這條路,有可能是壓力太大。
他拿出了一張成績單。張凡選修的38門課中,17門不及格;必修的45門,19門不及格。
張成先自己也很是震驚。從小學到高中,兒子的學習一直不錯。小學時,冬天凍得要死,他也會堅持學到夜里12點。初中時,兒子考到了縣城一座很不錯的高中,被分到了好班,高中亦如此。
但大學同宿舍同學高逸眼中的張凡,卻是另一個狀態。高逸回憶,張凡大一時還好,大二完全變了樣:常常去泡網吧,很少在宿舍,課也很少上。有時一周也就上兩三節課。
高中同學孫杰說,最近一次和張凡聯系是在5月份。還記得張凡當時說這么久沒聯系,挺過意不去。談話中,他提到了可能拿不到畢業證的事,很擔心。
家人只能據此猜測,張凡跳樓自殺,很有可能是不及格的科目太多,拿不到畢業證,太過焦慮、壓力太大所致。
山東建筑大學校方工作人員說,大二時,因張凡有幾門課掛科,老師曾通知家長來校。張成先也坦承,當時確實收到了學校通知,因在外打工抽不開身就沒去學校,只是打電話問了問情況,叫兒子一定要好好學。張凡就說“嗯”。張凡的堂哥丁偉也專門勸說過。
自尊心強,他硬推著不要助學金
張凡來自平邑農村,家庭條件不好,這點大家都知道。
張成先說,兒子很懂事,上了大學,從沒張口問家里要過一分錢,哪怕口袋里只剩100元或80元。
高逸說,不算上網等開銷,張凡平時省吃儉用,從不亂花錢。不過估計他跳樓前,身上的錢應該不多了。
大學里,很多老師、同學對張凡的印象是“孤僻”。“在一起4年,加起來說的話,還真沒多少。”高逸說,張凡平時總一個人行動,話很少,自尊心很強。有一年評助學金,班里同學投票把助學金給他,但他硬推著不愿要。
不過孫杰說,高中時期的張凡不是這樣。那時他是班上標準的好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很靠前。“他不算內向,有什么都和我說,我倆時不時還一起鬧鬧。”
捐獻孩子的遺體,只想能幫助更多的人
悲痛的家人>>供孩子不易,讓他為社會做點啥
孩子的事,外公外婆還不知道
兒子最后的情況,張成先是通過監控錄像得知的。14日晚,張凡到了學校附近的一棟高層建筑,直接坐電梯上了29層,之后從窗戶一躍而下……
此前,張成先曾給兒子打過多個電話,一直關機。17日,張成先知道張凡跳樓的消息。
27日,在蓮花山殯儀館,張成先和妻子劉芳蹲在院內地上。張成先穿著拖鞋,皮膚黝黑,手有些粗糙,他將頭緊緊埋在胸前。劉芳穿著黑褲子花襯衫,頭發凌亂。
劉芳說,自己和丈夫平日在家種地,丈夫農忙之余會去外邊干些建筑活,兩人加起來一年掙近萬元。張凡還有個弟弟,才14歲。張凡的事,他的外公外婆還不知道。老人70多歲了,怕接受不了。
被問能否捐獻遺體,父親說了個“行”
丁偉是張凡的堂哥,是從海南趕來的。二叔張力是從平邑趕來的。
二叔是醫院的退休醫生,他小心翼翼地提出捐獻器官,說這是生命的延續。張成先答應了。后來他們聯系了省紅十字會,對方幫忙聯系了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咨詢后才知道,器官捐獻已不符合條件,但可以捐獻遺體。對此,張成先說了一個字“行”。
面對記者,張成先搓搓手說,辛辛苦苦把孩子供出來不容易。這樣做,不為別的,就希望孩子能為社會做點啥。之前,他和妻子連遺體捐獻是啥都不知道。現在聽說遺體捐獻后可用于科研,能幫到更多人,這才做了決定。
跳樓前,學校已幫忙找好了工作
校方稱6年內修夠學分,能拿到畢業證
山東建筑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說,他們實在想不通,孩子到底為啥要跳樓。考慮到孩子的情況,學校老師出面已幫張凡找好了工作,是日照一家建筑公司,專業對口。而且,他也已經簽約了。
高中同學孫杰猜測,雖簽了工作,但他還是擔心沒有畢業證,會影響到以后的工作。
工作人員說,一般來說,6年內只要按規定,修夠學分,完成相應的課程,就能拿到畢業證。也就是說,張凡現在拿不到畢業證,但在未來2年只要努力,還是能拿到證的。這些規定在學生手冊中都有體現,張凡不應該不知道。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忠武認為,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也要從社會找原因。如今社會處在轉型期,整體比較浮躁。對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學業、經濟、感情、競爭壓力洶涌而來,集中爆發,這種情況下,若不及時疏導,一件很小的事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稻草。現在正是畢業季,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疏導,引導孩子逐步步入社會。
捐獻的遺體將用于解剖教學
“捐獻的遺體將用于醫學解剖教學。”作為此次遺體的接收方,山東力明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實驗中心主任劉曉光說,全國來講,這塊兒資源都比較稀缺,很多醫學院學生只能抱著標本瓶學習解剖,效果不好,因此遺體捐獻對于醫學進步和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往日捐獻遺體的一般以老年人居多,像這次這么年輕的遺體捐獻者,占少數。一般來說,只要直系親屬簽字同意,就可按相關流程捐獻。
今年4月,有統計數據顯示,濟南已實現169例遺體捐獻。截至2014年3月31日,濟南遺體捐獻登記1666人,實現捐獻169人;器官捐獻登記者122人,實現捐獻13人,挽救28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角膜捐獻登記者335人,實現捐獻73人,使166人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