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過“年”的由來
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結束。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jié)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據(jù)記載,中國人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jié)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第二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
另外一個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春節(jié)過去也叫元旦,春節(jié)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歷代春節(jié)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jié)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1914年第一次由“過年”改稱“春節(jié)”
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歷1月1日,將春節(jié)定義為農歷正月初一。
1913年7月,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tǒng)”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jié)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jié),即應明文規(guī)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端午為夏節(jié),中秋為秋節(jié),冬至為冬節(jié),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
1914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提出,在當時國際交往頻繁,普遍使用公元紀年的情況下,明確中國傳統(tǒng)的春夏秋冬四節(jié),并且放假慶祝。因為這不單是長久以來的社會習慣,也是關系民生的大計。但袁世凱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jié)日列為全國節(jié)日不妥),同意春節(jié)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jié)”。
“春節(jié)”從“過年而不過節(jié)”,經袁世凱批準后,變成了一個“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100年來,中國人都重視民族傳統(tǒng)的新年,把春節(jié)當作真正的“年”來過。人們接受“春節(jié)”稱謂,是因為它既區(qū)別了公歷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節(jié)”表示春天的到來或開始,與歲首之意相合。
1928年,國民政府試圖廢止舊歷、廢除春節(jié),雖然派出警察強令店鋪在春節(jié)開業(yè),驅散春節(jié)祭祀集會,但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深入人心,這一做法不得不自己叫停。
1949年9月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ji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qū)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jié)”。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guī)定每年春節(jié)放假3天。
春節(jié)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但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這些內容都使春節(jié)開始具有新的時代氣息。 (趙曉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