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菊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譽為“四君子”之一,大家都很喜歡。前不久正是菊花盛開的時節,許多城市都舉辦了菊花展,很多老百姓都大飽眼福、賞心悅目。可就在這些展覽閉幕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些傳聞,這比菊花凋謝更讓人遺憾。
不久前網絡上出現了這樣幾張照片,照片上的地點是在某個公園內的花展上,照片上的人各個喜笑顏開,懷里抱著的,手上提著的,小推車里裝著的,裝得滿滿的都是一盆一盆的菊花。再看地上,菊花東倒西歪,一片落敗景象,可謂是菊花殘,滿地傷。幾張照片配著“安徽菊花展閉幕市民哄搶菊花”的標題,以及相關解釋的文字,立刻引發了網友的譴責,“沒素質”“無語”這樣的評論頻頻出現。然而在這樣一個菊花展中為什么沒有人維持現場秩序,約束市民所謂的哄搶行為呢?
11月25日上午九點,在安徽省蚌埠市張公山公園內的菊展廣場上聚集著很多人,正在挑揀仍在盛開的菊花。
市民一盆一盆搬運著菊花,而不遠處就站著工作人員,不但沒有阻止,反而還在維持現場秩序。為什么他們不攔著這些搬花的市民,眼看著菊花被搬空呢?
原來菊展已經在11月24日結束,主辦方和園林管理處已經將好的品種拉回苗圃了,剩下的一些是大眾品種,拉回去既增加成本又不一定能養活。考慮到市民對這些還在開放的鮮花很是喜歡,所以主辦方決定讓市民把剩下的菊花拿回家栽培。而為此物業公司也加派了人手,增加了50多名保安在現場維持秩序,防止市民出現哄搶的行為,而現場也并非像網上所說的混亂不堪。
看來現實情況并不像網上所說的市民哄搶菊花,而是在主辦方允許的情況下市民將菊花帶走。同樣的情景還出現在濟南,有媒體報道,11月27日上午,濟南解放閣的上千盆菊花被濟南市民哄搶,現場一片狼藉。而照片顯示“搶花”的有男有女,有拎著塑料袋來的,有推著小車來的,甚至還有用輪椅來裝花的。然而記者采訪后發現,網絡上所謂的“哄搶”行為同樣也不真實。景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市民并不是搶花,他們拿走菊花是得到允許的,展覽結束后將菊花贈送給市民的活動已經進行了四年。
在網絡上流傳的這些照片中有張照片格外引人注意,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用手推車推了滿滿一車斗的菊花,神情非常輕松自然。然而幾天后記者在公園采訪時,竟然又見到了這名男子,原來他不是普通市民,而是濟南環城公園景區的一名綠化工作人員。看到自己被寫成搶花市民,孟慶華說,自己很無奈。
贈送說成了哄搶,工作人員說成了沒有素質的市民,看來這眼見并不為實,幾張照片反映出的不一定是真相,有可能還扭曲了事實,讓當事人承受不白之冤。不久前在陜西咸陽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件,幾個名市科協的干部,因為兩張發在網絡上的照片遭到了網友的強烈質疑。在這兩張名為“陜西咸陽市科協主席穿鞋套下鄉調研”的照片上,幾個領導摸樣的人站在一個露天果蔬大棚外聽取介紹,而所有的人腳上竟然都套著藍色的鞋套。有網友說,去機房這些需要保持清潔的地方才穿鞋套,在鄉間實地考察還要穿鞋套的意思是鞋子太金貴嗎?不過也有網友說,凡事不可斷章取義,要弄清事實真相再說。那么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呢?這些領導去的究竟是什么地方?又為什么要穿上鞋套呢?
記者采訪到了事件的當事人,咸陽市科協主席亞斌建,他向記者解釋,照片中果蔬大棚并不是像網上所說的在鄉下,而是位于咸陽興平市南位鎮的時令水果科普示范基地。11月12日,他和另外幾位科協工作人員的確去了這個示范基地進行調研,照片中戴眼鏡的這名男子就是亞斌建本人,穿鞋套其實另有原因。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當天亞斌建他們到了示范基地后,首先去的是組織培養室。這張照片就是當時在組織培養室內參觀時拍攝的,照片顯示這是一個實驗室,在玻璃柜前的男子是亞斌建,而向他講解的則是基地的負責人肖寶祥,他們所有人都穿著鞋套,按規定進入無菌操作室必須要穿鞋套。
在考察組織培養室之后,亞斌建一行人又到與組織培養室相隔不遠的幼苗擴繁大棚進行參觀,而引起網友熱議的其中一張照片就拍攝在幼苗擴繁大棚里。由于和普通大棚非常相像,網友們將這里誤認成為了普通農戶的大棚,在這里面幾個人也沒有將鞋套脫掉。因為幼苗擴繁大棚是沙基的,也需要無菌保護,專家建議大家穿著鞋套。
隨后亞斌建等人又順道去了幼苗擴繁大棚不遠的農田,照片是在大田旁拍攝的,照片中環境比較雜亂,有沒有完工的大棚架,還有一些廢棄物和落葉,看上去并不像要求無菌保護的實驗環境,為什么在這里仍然要戴上鞋套呢?
亞斌建告訴記者,因為參觀一路很多地方都要求戴鞋套,而最后要去會議室開會,所以他們就干脆沒有脫掉鞋套,沒想到這些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兩張照片背后的真相最終得以查明,原來這幾個科協工作人員去的是科研基地,按要求佩戴的鞋套,并不是怕把鞋弄臟。事實上這兩張照片原本是咸陽科協發表在官方網站上的新聞圖片,本來為了說明科協主席到基地調研的,卻被網友截下來賦予了新的內容,這才引起了誤解。
贈送被傳成哄搶,守規被說成嬌貴——謠言從何而來?目的何在不得而知,但它從小到大、迅速擴散、直到最終被戳穿的過程卻是我們看得清楚的。這再次告誡我們信息爆炸紛繁復雜,咱們只有多觀察、多思考才能少犯錯,千萬可不能見風就是雨,遇事兒就一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