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者聲音
巴馬長壽文化與生俱來
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認為,巴馬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是因為當地有著一種原生的長壽文化。巴馬"長壽之鄉"的內涵,不是幾個或一小群超長壽老人體現的,而是靠長壽老人群體、原生的長壽文化、長壽科研成果支撐的。
陳進超說,1991年巴馬就被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的空氣、水、陽光、磁場因素得天獨厚,年平均氣溫20.4攝氏度,生態環境適宜人類居住。巴馬人在飲食上有吃鹽少、不吃夜宵等習慣,能有效避免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飲食葷素搭配,食用山茶油、火麻油、自種蔬菜等食物,所攝食物熱量不高,不會過多堆積熱量。此外,巴馬各村鎮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一群一群的,具有長壽的基因。
正是宜居的氣候環境,和諧的社會生態因素,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基因遺傳,構成了巴馬的長壽文化的基礎,而且這種文化是原生存在的。此外,巴馬的長壽現象,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吸引了相關科研機構對此進行研究,至今已積累了1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
陳進超表示,正是上述因素,構成了巴馬"長壽之鄉"的內涵。一個地方不會因為出現幾個超長壽的壽星就成為"長壽之鄉","長壽之鄉"也不會因為沒有最長壽的壽星就"浪得虛名"。黃媽依身邊的人認為她沒有什么特別的,本身就是巴馬原生長壽文化的一種體現,因為黃媽依及她周圍的人處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習性都類似,都是構成這種長壽文化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