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8月24日,山東濰坊的柴先生一家在建設銀行存了兩份1000元的定期保值儲蓄,期限為24年。按照銀行當時的宣傳,1000元存24年到期后他可以兌付11萬余元。但當今年8月24日存單到期后,他卻被銀行告知每份只能拿到5000多元。
“1989年建設銀行在濰州路和勝利街交叉口往南路邊豎了一個牌子,牌子上用毛筆寫著儲蓄存款,存多少錢,存幾年,到息期后可獲多少本息,上面寫的一清二楚。而且還寫著三個大字‘利滾利’。當時很多人看到后前來存錢。”柴先生說,當時的錢很值錢,1000元錢可以買兩間平房。銀行說存1000元可以拿到11萬余元,這個宣傳很誘人。當時他們的孩子才一歲,他和老伴想著存上24年給孩子攢個結婚錢。存上后銀行給了一個存折,他們就一直放著。
記者在當時的存折——儲蓄特別服務證上看到,上面的姓名、家庭住址、存款額全部為手寫,并加蓋了銀行公章。在第二頁附上了自動轉存保值儲蓄到期所的收益預測表,從上面的表上可以看到,1989年8月24日存上1000元到2013年8月24日可獲得本息111875.92元。
柴先生說,孩子結婚沒有動用這筆定期存款,存款到期了,柴先生去位于濰州路勝利街交叉口東南角的建設銀行網點,想把這筆錢支取出來。但是銀行打出的單子上卻寫著5023元。這讓他一時不能接受。
銀行工作人員解釋,當年政策宣傳的11萬多元本息是按照1989年的利率和保值補貼率計算的,這24年間銀行每三年自動為儲戶轉本息一次。當時存折在備注里寫有預測表按照現行利率及1989年第三季度保值補貼率計算。如遇國家利率調整,隨之變動,分段計息。當時的現行利率是13.14%比較高,但是之后國家便大幅降息。所以利息就和當時預算有了差別。經過多次計算,這筆存款本息就是這么多。
對此結果,柴先生表示無法接受:“1000元在1989年相當于普通工人一年多的收入,可現在5000元頂多相當于兩個月的工資,差別太大了!”目前雙方還在協調之中。(叢書瑩 楊萬卿)